千古之谜——“端午”二字究竟是何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还有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其他名称,但“端午”是民间最广泛采用的名称。自古以来,“端午”二字的来源是国人的一个心结,穷尽文化、传统、历史、科学等各方面的考证,却仍没有公认的、合理的解释。传承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无法解释自己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给宵小之辈以口实,借机争夺文化遗产,也不利于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加之端午又叫“端五”,仅仅只是音同即可?难道“端午”或“端五”真是舶来品?位于湘西州的十八洞村是苗族聚居区,此地及附近的苗语称端午节的发音与汉语基本一样,难道这只是语音上的巧合,或是借用汉语的发音?
苗语中“午”为“江”,“端午”即为“投江”。苗语与汉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在语法上是近似的,如主谓宾语的前后顺序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名词与形容词组合时,有时会采用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的倒装结构。十八洞村所在的苗语东部方言区,“午”的苗语字义为“水、江、河”等,而“端”的苗语字义为“跳跃、活泼、善于”等,虽然汉语与苗语的发音有差异,但依然能清晰的听出来为同一种发音,“端午”在苗语中的字义即为“投江”、“跳河”、“跳水”、“善于游泳”等,这正好证明了为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的原因。另据调查,如同汉语中的同音字,“端”这个读音,在苗语里还有另一个字义,即“到来”、“来临”,“端午”在苗语的字义亦或是“洪水到来”、“雨季来临”。而端午节前后正是南方雨季到来的时节,正好对应了端午节是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的说法。笔者初步分析:最初,古人认为将端午节称为“洪水节”、“雨节”、“祭龙节”等,显得不雅难以在民众中推广,就选择了“端午”这个名称;后来,为纪念屈原等投江,而“端午”又可以同时表示“投江”,就一直延用下来?因年代久远、记录缺失,最终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此,端午节名称的千古之迷得到了合理、科学的解释。苗族是中华民族的分支之一,如同汉语名称清明、中秋、重阳、元旦、元宵、春节等演化为中华民族全民族的通用名称一般,端午节这个名称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极强的共同体意识。
苗语中“wu”的探寻。由于历史上苗族没有全民族通行的文字,加之苗族存在多个支系、历史上经多次迁徙,长期分散于崇山峻岭、河谷密布地区交通不便,造成了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言,形成了当前的三大方言十八种土语。虽然如此,但各地苗语关于“水、江、河”的发音,记录成汉语,不外乎“务、乌、五、午、吾”等这些读“wu”的汉字和“禾”。仅仅一个地区苗语的发音,还远远不能论证一个全民族共同拥有的传统节日名称的来源,那又该如何验证?
自古一直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字记录的地名,是记录民族语言和当地人语音的有效工具。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地名是以中文注音少数民族的地名,虽然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却很少发生变化,甚至当地人已不知道其所在地名称的意义,但仍保留其原来的发音。这是因为地名自从确定下来后,就很容易被人们记录下来,哪怕当地人没有文字,也会被其他人用音译的方式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比如非洲、美洲等更是存在数量庞大的,以拉丁文字记录本地人语音的地名(除少数以移民者语言重新命名的地名外)。据调查。中国的英文名,自从秦朝传到西方后,就一直确定了下来,到现在还称中国是China(音同“秦”),这也证明古汉语与现在的普通话的发音相差并不是很大,可以作为国内少数民族地名记音的比较可靠的文字工具。
以汉语“wu”字记录的苗区地名调查。据笔者不完全调查,湘黔渝苗区有很多地方以“wu”同音的字为名,打开地图即可一目了然,用汉语是难以合理解释的,结合附近的地名、地形地貌和当地人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其名称的苗语意思。如距离十八洞村南方不足百里的凤凰县腊尔山镇,在苏马河上游有一个忍务村,“忍”的苗语字义为“高处”、“上面”等,“忍务”指“高处的水”、“江河的上游”。忍务村又叫“忍禾”村,而笔者所在的山江镇等凤凰县的其他地方,“禾”正是当地苗语的水、河等的发音(其于此原因,笔者直到如今才写下此文)。当地人称穿村而过的苏马河(又称苏麻河)为“务能”,而苗语的“能”正是苏麻(又名苏籽、紫苏,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既是食品又是药品),苗语字义为“种植有苏麻的河流”。河附近有个叫“务能”的寨子,还有个叫“佬务”(苗语字义为“河边上”)的寨子。流滚村和所德村之间有个地各叫“金流务”(苗语字义为“水井潭”)。而在沱江河上游的乌巢河上有座“天下第一大石桥”,其上游也有一个叫“忍务”的寨子,接近源头有个地名叫“叭务”(苗语字义为“水洞、河洞”)。凤凰县的筸子坪镇有个“拉务”村(苗语字义为“河上”),花垣县的雅酉镇有个“高务”村(苗语字义为“水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盘石镇有个“吾乖”村(苗语字义为“猿猴河”)。汉语地名不为记音或只记某一种发音,但本地人称呼有“wu”的地名也有不少。廖家桥镇有个“印马江”寨,本地人称呼为“拉务”(苗语字义为“河上”);两林乡凉井村有个“斋禾”寨,又名“斋务”(苗语字义为“水寨”)。
有待考证的“wu”字地名。由于各地苗语的差异较大,加之历史久远,有的当地人也搞不清楚自己所处地方名称的意思,也反过来证明,语音变化过程、当地人迁徙变化的历程。但不能因地名带有“wu”音,却暂时还不能用苗语完全解释,就认为是苗语的地名。比如以下这些地名都还有待考证。凤凰县乌巢河的“乌”也为应苗语的“河”,但“巢”的具体字义有待考证,河边有个寨子叫“务主”的寨子,附近有个叫“务主珍”的寨子;两林乡有个“吾斗”村,禾当村又名“wu当”,禾当村有个“务逻岩”寨,叭高村有个“禾落岩”又名“wu落岩”,岔河村又名“wu要”;禾库镇有个禾若村又名“wu若”,禾排村又名“wu排”;落潮井乡有个“武岗”村。花垣县的雅酉镇有个“五斗”村、吉卫镇排座村一组叫“务查”,麻栗场镇黄土坡村二组叫“务凼(dàng) ”,董马库乡有个“排当务”村,民乐镇有个“坝务”村。保靖县的普戎镇有个“牙吾”村,水田河镇有个“排吾”村,碗米坡镇有个“叒(ruò)吾”村。古丈县的断龙山乡有个“报吾烈”村。龙山县的靛房镇有个“吾拉”村。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有个“乌罗”镇,盘石镇响水洞村有一处“果辽务”,大兴镇的河界营村有二个寨子“务连”和“上务连”,长兴堡镇有个“里屋”村、“五里”村,孟溪镇有个“老屋”村、木树乡有个“大屋村”,永安乡有个“五官”村、普觉镇有个“真武堡”村;碧江区有个“瓦屋”侗族乡,顺硐镇有个“坞泥”村;印江县木黄镇有“乌巢”村、“乌溪”村、“五甲”村。至于像巫山、巫峡、乌江、重庆市武隆区、贵阳市乌当区等较大的地名,都经过前人长期的反复考证,是否与苗语中的“wu”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
(凤凰县沱江镇 杨坤)
来源:沱江镇
作者:杨坤
编辑:黄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