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网9月11日讯(通讯员 江萌 吴玉辉 杨静云)“我将继续努力践行腊尔山台地教师五种精神,与全县同仁们一道,拼搏进取,再创凤凰教育的辉煌!”9月10日,凤凰县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在县委礼堂举行,来自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教师石爱山作为全县优秀乡村教师代表交流发言,台下掌声雷动。
石爱山,自幼生长在腊尔山,是一位地道的苗家子弟。如同自己的名字一般,他自青年时代便爱上了家乡的大山,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腊尔山台地的各个角落。他用4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教育传奇,也见证了腊尔山台地教育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凤凰县腊尔山台地,一个条件艰苦却孕育着教育精神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这里的教师五种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是广大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被全社会广泛认同和肯定。石爱山便是“五种”精神的坚定传承者。
40年前,石爱山以代课老师身份登上讲台,便将他的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倾注于学生,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老师。
石爱山在课堂上
1984年,石爱山来到凤凰县腊尔山学区苏麻河小学代课。当时,他只想靠着每个月39块钱的工资来减轻其父母的生活负担。不承想,他却在几年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
那个时候,代课教师的工资一直很少,最初只有39块,后来慢慢增长到45块、53块,再到后来106块。工资在增加,却也无法实现其渴望减轻家庭负担的愿望。尽管工资微薄,可是石爱山看到学生热爱学习和求知的眼神,他想留下来继续当代课老师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石爱山长期负责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尽管拿着远低于公办教师的工资,却承担着公办教师同等的责任。面对多次另谋出路的机会,他却对讲台、对那片热土怀有难以割舍的眷恋。最终,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让他决心留在讲台。
后来,石爱山来到腊尔山夺西小学(现腊尔山完小)教书。当时,夺西小学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与凤凰县城的文昌阁小学和箭道坪小学齐名,被誉为凤凰基础教育的“三驾马车”。尽管夺西小学面临教师资源的紧缺,民办和代课教师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比重,但学校并未因此降低教学标准。相反,为了提升教学水平,还积极组织民办、代课教师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学、研氛围。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教师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学难题。
“学生竞赛、教师文化考试、集中观摩优质课、到乡小听课、送教送研下村等活动已成为常态,形成了一个系统而有效的教学和教研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们感受到了快速成长的喜悦,我也忘记了自己只是代课教师的身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如何赶上那些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教学成绩优异的骨干教师们的行列中。”石爱山这样讲述自己当代课教师的成长历程。
石爱山在批改作业
在腊尔山台地几十年的教学经历,石爱山见证了腊尔山教师五种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他说:“那时,台地的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教室里,三五个孩子同坐一张凳,同靠一张桌,冷风唆唆,缺水缺电是常事。可老师们在台地教师五种精神的熏陶下,没有因此而退却,反而迎难而上,拼搏进取,不甘人后”。
2006年秋,石爱山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后,结束了20年的代课历程,正式成为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教师。他倍加珍惜教师这个身份,与同事们一起克勤克俭,服务学生。
当水和电不能满足需求时,石爱山和同事们就自力更生,通过发电和抽水来解决用水用电的基本需求。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们常常因为缺乏热水而手脚生满冻疮。石爱山和工友们不辞辛劳,为学生烧热水,帮助学生缓解冻伤的痛苦。
尽管环境恶劣,但教师们的热情和决心却从未减弱。他们共同面对挑战,攻坚克难,2024年,腊尔山民一中普高上线比上年增加23人。
今年8月下旬,石爱山尽管年过六旬,还是全神贯注地参加了湘西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暑期全员培训,他依然满腔热情地学习,一笔一划,专心书写课堂笔记,努力学习教育新方法、新理念,生怕比年轻人落后。
石爱山说:“新的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全力以赴,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力争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好老师,用自己的余温去播种希望。”
师者如斯,怎么不是大先生哉?
石爱山用他40年的人生诠释了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腊尔山台地教育的坚守者与传承者,是腊尔山台地教育精神的具象化,传递了对乡村教育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点亮了希望之光。
来源:第一民族中学
作者:江萌 吴玉辉 杨静云
编辑: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