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县茶田镇:“种下苗”千亩烟田翻涌碧浪 “烤出金”提质增效致富振兴

烘烤场点内烟农正分类编竿

镇人大代表深入烟叶种植基地“把脉问诊”发展难题

凤凰新闻网8月7日讯(通讯员  毛嫣然  刘功豪)在凤凰县茶田镇的千亩烟田里,连片的烟株舒展着宽厚的叶片,夏日微风翻碧浪,当下,正是烤烟中期管理关键时节,烟农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收装车——这片孕育着丰收希望的土地上,正奏响产业振兴收获的乐章。

烟田地头话丰收,从“种下苗”到“烤出金”的坚守。“这茬烟的长势长相好,只要烤得好,一年能多赚不少!”村民指尖抚过烟叶脉络,黝黑的脸上堆着笑意。他家今年种了几十亩烤烟,从清明移栽到现在,每天天不亮就往烟田跑。他说:“以前凭经验种,花叶病能毁掉半亩地,后面政府、烟办及烟草公司勤来指导,我们按要求及时施药预防,病株少了很多!”在烘烤工厂,都桐村党支部书记郑明军说:“以前烤坏一房烟,心疼得几晚睡不着。现在好了,镇里组织我们去县里学烘烤技术,合作社还有‘土专家’驻场指导。”他打开烤房门,一股焦糖香气扑面而来,金黄的烟叶在烟夹上整齐排列。“你看这颜色,往年得靠碰运气,现在按‘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来,每房能烤出1200斤左右的烟。”谈及收入,他算起了细账:“每亩能产300斤左右烟叶,上等烟比例今年也提高了不少,一斤20元左右,1亩地就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他笑着说,“种烟能带着我们村民致富,日子有奔头!”

政企协同强保障,从“一户户”到“一群群”的跨越。茶田镇党委、镇政府在上级指导下,始终因地制宜保障烟叶产业发展。今年6月17日,镇人大主席洪兰贵带领10余名镇人大代表开展“下田地、解难题”活动,深入烟叶种植基地一线,“把脉问诊”产业发展难题,为烟农提供精准指导。“茶田镇现有烟农29户,烟叶种植2000亩,116个烤烟房,烟叶是茶田镇的‘黄金叶’,我们不仅要种得多,更要种得好。”茶田镇党委书记吴波介绍。茶田镇把烟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的重点抓手,打出了“规划+技术+合作社”组合拳。2024年以来,镇政府牵头制定《烟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目标,投入资金建设标准化烤房和灌溉设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茶田镇烟叶产业蓬勃发展。“光有硬件还不够,我们联合县烟草公司组建了技术服务队,从育苗到烘烤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每户烟农都有‘技术靠山’。”在群晖烟农服务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墙上的“专业化烘烤宣传公示栏”格外醒目。“从育苗到植保到烘烤再到烟叶初分,以前散户种烟,技术落实不到位,烟叶品质参差不齐、卖不起价;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抗风险能力强多了。”合作社负责人杨秀群说。

产业振兴谋长远,从“单链条”到“全循环”的蓝图。近年来,凤凰县茶田镇聚焦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规模化扩张、带动农户增收、推进技术升级,实现产业质效双提升。截至2025年,种植面积达2000亩,较2017年增长3倍,规模化种植持续扩张;种植户从2017年的3户增至29户,在每年3月至9月的烟叶生产周期内,每户种植户可吸纳约40户劳动力参与务工,务工人员年最高收入超2万元,有效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2017年,全镇仅有烤房20个,到现在建成烤房116个,同时以烘烤设施改造为突破口,推动烟叶生产技术迭代,改造清洁高效的生物质烤房,实现烘烤环节“绿色环保、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夕阳西下,烤烟味混着泥土的清香飘向远方——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丰收的故事正在续写。

来源:凤凰县茶田镇

作者: 毛嫣然 刘功豪

编辑:黄文渊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