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脚步丈量文学遗产:凤凰作协开展“重走从文路”文学采风活动

图片13.jpg

麻阳地亭溪采风留影

图片14.jpg

泸溪县踏虎镇桥头老旅社采风留影

图片15.jpg

泸溪县登云寨古驿道采风留影

图片16.jpg

岩门古堡寨采风留影

凤凰新闻网5月12日讯(通讯员 吴兆娥)5月10日,时值沈从文先生逝世37周年纪念日,凤凰县作家协会16名会员循着1934年沈从文返乡的足迹,开启2025年“重走从文路”文学采风活动。从凤凰到麻阳、泸溪,四站行程跨越历史与文学交织的湘西山水,在细雨中触摸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魂灵。

采风首站抵达麻阳苗族自治县地亭溪。这座隐于层峦叠嶂间的村寨,一条清溪穿村而过,溪上古朴的风雨桥宽约五米,青瓦覆顶,木栏与靠椅斑驳沧桑,桥下溪流轻曳,隔岸枇杷树缀满金黄果实。据考证,明清时期此地为浦市至凤凰官道的重要驿站,逢场时商旅云集,日宰肥猪一头,足见昔日繁华。在桥上,大家或端详桥面碑石寻找历史痕迹,或倚靠栏杆发思古之幽情,或静坐木椅暗自遐想,雨声中仿佛听见百年前马帮铃铛的回响。

采风第二站,至泸溪县踏虎镇。一座青瓦木楼的老旅社静立桥头,斑驳的木柱刻着岁月的纹路,却在风雨中坚守着一段与沈从文相关的记忆。据《湘行散记》记载,1934年沈从文沿沅水返乡时,曾在踏虎桥头的小客栈歇脚,并将踏虎这个“荒寒的小地方”写入名篇《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推开虚掩的木门,采风人员遇见两位八旬老人,据说老人的父亲就是开旅社的老板。昏暗屋内,雕花窗棂积满尘絮。尽管现代文明浪潮席卷,老驿站仍如沉默的守护者,将沈从文笔下的人事封存于时光褶皱。

第三站来到泸溪县合水镇登云寨。登云寨坐落于泸溪县合水镇巴斗山脚下,海拔最高884米,有“泸溪天路”上的世外桃源美誉。青石板路从浦市镇延伸至凤凰县,是沈从文湘西叙事的一个微小注脚,这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驿道,全长30余公里,是明清时期朝廷控制苗疆、运输军需物资的军事要道,也是滇黔川湘四省商贸往来的“水上丝绸之路”陆路支线。1934年1月回乡,沈从文从浦市登岸后,正是沿着这条驿道,经踏虎村、登云寨、木江坪等地返回凤凰。沈从文在信中描述了沿途见闻:“由踏虎南行五里至登云寨,西行七里至新寨,十里到木江坪……”“青石板被马蹄踏得发亮,道旁野樱与蕨类植物在晨露中舒展,远处苗寨的炊烟与山间云雾缠绕。”

微雨中,大家小心翼翼地走在青石板路上,石板上的马蹄印已不可辨,驿道上上则悬崖罩顶,下则万丈深渊,地形极其险峻。古驿站遗址,梯田、山水与人物,构成了沈从文“湘西想象”的重要拼图。正如他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所言:“泸溪是一个令我近乡情怯的所在,这里的山水与人,皆如诗如画,却又藏着说不尽的哀愁。”

行程最后一站抵达岩门古堡,此处也是以前浦市去凤凰的必经之地。站在古堡前,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沈从文笔下那些鲜活的文字。大家穿行于迷宫般的石巷,一边在古堡内仔细探寻,一边感受着历史建筑的根源与文学的交融,为后续的创作汲取灵感。暮色中,古堡与远山轮廓渐渐融为一体,大家踏上了归程,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重走沈从文回乡路,让大家触摸到了湘西的历史脉搏,感受到了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这些经历将融入他们的文学创作中,让沈从文的文学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扬。凤凰作协负责人田仁华介绍,未来,县作家协会还将组织更多类似的活动,不断挖掘湘西文学宝藏,为湘西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县作家协会

作者:吴兆娥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