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即县城所在地,建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地。东是青龙山(八角楼),北有擂草坡、喜鹊坡,西为青云山,南依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华山,城中还有孤峰突起的东龙山(奇峰寺)、与南华山相连的观景山。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之奇景,故有“青山抱古城”之美称。

  古城由核心区、协调区和新城区三部分构成,城内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由龙塘河、乌巢河交汇而成的沱江,经古城往东泻入武水。近城处河谷较宽,水流较缓。河水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沿河筑有水坝、水渠,建有水车、水碾、水轮泵、水电站。

  北门码头为“沱江泛舟”起点,也是游人聚集之地。跳岩、石礅木板桥、“虹桥”、双曲石肋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拱桥记载着凤凰走过的历史。两岸夜景迷人,休闲观光游道绵延,十里垂柳倒影沱江。河沿有用长杉木条支撑的吊脚楼悬河而立,一排排雕花窗棂倒影水中,与往来穿梭的游船相映成趣。在吊脚楼里可凭窗浏览河上风光,在沱江河畔可饱览吊脚楼建筑的神奇。

  东门外旧有“朗苑”之称的沙湾,在沱江最阔处。凤凰八景中的五景在此周围。曲水流觞,岸柳成行。这里是每年赛龙舟的地方,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顺流而下1公里,便是从文大师魂牵故里、回归自然的听涛山。

  穿过巍峨厚重的城门,进入浓绿淡彩簇拥中的一个城垣。倚青山,枕清流,城随山势起伏,垣依碧水曲绕。城不大而架构雄伟,布局精巧。始为土城,已有1320多年历史。因军事防御需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改建为砖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采用粗纹质坚的红砂石改扩建为石城,周长四华里。乾隆五十一年(1786)在西至北门扩建笔架城,建有炮台一座。城墙出土高3.7米,底厚3米,顶宽2.3米,城垛高1.7米,环城有5座城门楼,十余座炮楼、望楼。城楼命名东“升恒”,南“静澜”,西“阜城”,北“璧辉”。嘉庆二年(1797)西门外另扩建一圈城墙,增开一城门名“胜吉门”。经数次扩展城围,加修城楼和月城,与“苗疆边墙”浑然一体,构成严谨的军事防御体系。至1933年最后完成扩建,拆除西“阜城” 门,改从西南开门,额曰“渠成”,又称新南门。1938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拆除城墙、城垛,除为防洪所需留下从洪公井到水门口濒河一段外,其余城墙被陆续拆除。二十世纪50年代拆除新南门,60年代拆除南门,70年代拆除西门。城门楼仅剩“璧辉”、“升恒”两座。到2001年才修复了部分城墙城垛,又复建“阜城门”。

  城内有街道20条,巷弄10条,多呈“十”字和“丁”字形,全是红石板铺砌,下有阴沟,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由江西商贾所建的两条正街,为古时商业区,其屋宇毗连,三面风火骑墙,前店与后宅用高墙石门分隔,防火性能极好,具有典型的江西商业建筑格式。除几条商业街外,最堂皇的民居,是那时出身凤凰的众多将军们衣锦荣归后修建的公馆,高墙深院,八字门楼,鳌头飞峙,大多建成于清咸同年间,全是明清风格建筑。这些古建筑格局至今保存完好。

  踏上平坦规整的红石板街道,两厢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名人故居、文物古迹以及琳琅满目的传统风味特产,于赏心悦目之余,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