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1870~1937),清同治九年(1870)7月23日生,字秉三,号明志阁主人,凤凰厅镇筸城人。远祖世代务农,自曾祖父起三代皆为军籍。
熊希龄9岁在沅州入馆读书,12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时有“湖南神童”之称。不久,入沅水校经堂。光绪十七年(1891)熊希龄乡试中举,1892年中贡士,1894年中进士、点翰林,授庶吉士。后曾在湖广营务处供事。因才思捷敏,为湖北布政使陈宝箴所赏识。1895年,陈宝箴升任湖南巡抚,熊希龄随其回湖南开展维新活动。1897年9月创办时务学堂,熊希龄为学堂总理,乃延聘梁启超、李维革等为中西学总教习,蔡锷、范源廉等皆当时及门弟子。次年2月,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创办“南学会”,并为“议事会友”主持会务。2月,创办《湘报》,宣讲“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并组织“延年会”“妇女不缠足会”等维新社团。不半年,“讲堂工场居然林立”,“各州府学校纷起,学会尤盛,人人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一时“风气闵搏,民智骤开,人尽奋发,士皆淬厉”,三湘四水“万马齐喑”的局面为之一扫,维新变法独步一时,为全国之先。
由于熊希龄积极谋划组织,头角显露,因而遭到守旧顽固势力王先谦、叶德辉等的激烈反对,向朝廷启奏,要把熊希龄、唐才常等驱逐出湘。熊希龄毫不畏惧,斥责顽固势力是只知“要结官长,招摇纳贿”,阻碍社会前进的腐朽蛀虫,并以“杀身成仁”的决心与其拼斗到底。
光绪二十四年(1898)9月,戊戍政变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熊原受召进京,因病未能成行,幸免于死。惟因是受到清廷“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乃蛰伏衡阳,嗣复避住沅州。其间,又因唐才常谋自立军起义一案牵连,被追捕,幸得其内兄朱其懿营救方免株连。
光绪二十八年(1902),朱其懿调任常德知府,熊乃同前往,创办西路师范学堂和常德中学,造就了大批人才。蒋翊武,宋教仁、覃振、刘复基、林伯渠等均系其学生。1903年,清廷撤销对熊“严加管束”的处分,命其担任西路师范学堂监督,助理湘省学务。
熊希龄参与赵尔巽在湖南推行新政,废除书院,创办各级学堂,派学生留学外国;设省矿务总公司;裁撤绿营,编练新军。1904年,熊希龄东渡日本,考察日本实业和教育,同时向逃往日本的梁启超、杨度请教磋研,并会见了黄兴、宋教仁等革命人士。回国返湘后,力主兴办实业,谋划了一个改革振兴湘省实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条从移植工业,到模仿工业,再到特有工业的工业发展路子,深为赵氏所赞赏。尔后,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组建湖南瓷业公司,熊自任总理。改革瓷业工艺,使醴陵瓷业很快得到振兴和发展。在1910年南洋的劝业会上,1911年欧、美、亚20多国参加的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醴陵瓷器,获得了一等奖、最优奖和优等金牌奖。
熊希龄又参与创办湖南矿产业,设立矿务公司,兴建潭(湘潭)宝(宝庆)公路等。
1905年赵尔巽奏请清廷解除熊希龄“永不叙用”的处分,恢复官职,“发往奉天差遣委用”。同年,熊希龄任五大臣出洋考察参赞官。先后考察了日、美、英、法、德、俄和欧洲诸国,向朝廷上呈了大量奏折,使朝廷发布了“预备仿行宪政”谕旨。熊希龄因考察有功,被升以四品道员衔分省补用。9月,熊希龄任奉天农工商务局总办。其时奉天在日俄战争以后百业凋蔽,民生穷窘。他积极振兴实业,整理财政,疏浚河道,兴办学堂,设立农务试验场,劝工场,商品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整理林政等等,很有一番弃旧图新的气象。
1907年,熊希龄调江苏幕府总理文案,兼江苏农工商局总办。不久,又兼任两江总督署总文案、咨议局筹办处总办和开办南洋印刷官厂监督等职。
1909年6月,熊希龄任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兼奉天盐运使。1911年,任东三省屯垦总局会办,奉天造币厂总办,熊尽职竭力,勇于创新。10月,武昌革命爆发,各省独立,熊希龄曾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深谈,策动他独立,希望他为建立共和出一臂之力。12月1日,熊希龄南归探母行经上海,会见了黄兴、宋教仁等人,表示拥护共和。孙中山、黄兴请他草拟全国财政实施纲要,“熊窥其意诚,遂尽旬日之功嘱稿携至。”26日熊以湖南共和协会正会长名义,率副会长张学济以次150人致电袁世凯,劝其不应违背民意为清室而战,为君主而战;并盼袁加速清廷明诏退位,勿误大局。
1912年12月22日袁世凯任熊希龄为热河都统。5月29日,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组为进步党,黎元洪为理事长,熊希龄被选为名誉理事。8月26日熊希龄就任总理组阁。9月14日发布了《就任国务总理布告》,11月3日,发表了《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主张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真正共和国”,与袁世凯蓄谋实行的军阀专制统治,大相径庭。熊、袁矛盾因此日趋尖锐。熊希龄辞去总理职务。
1914年3月,熊希龄督办全国煤油矿事宜,被委以参政院参政。此时政局动荡,筹安会成立,袁氏帝制逆浪,逐日暴涨,帝制丑剧即将开场。熊感到袁一称帝,整个政局必将崩溃,一定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遂与梁启超、蔡锷等密谋,暗中抵制,策划反袁方略。袁有所觉察,认为熊等“蕴乱长奸”,予以监视。熊见情形日益恶化,悔恨交加,于1915年8月,以返湘省亲为由,请假避居天津,在天津密谋策划,帮助蔡锷从北京逃离,经天津绕道日本,往云南组织护国讨袁。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不日,护国战争打响。次年3月,袁世凯任命其为湘西宣慰使,使其为阻止护国战争效力。熊则乘机策动湘西田应诏、张学济等独立护国。3月22日,熊率湘西、湘南人士,领衔联电中央“顾全大局,罢兵恤民,保全湘境”,并调停南北停战。袁世凯于3月末被迫取消帝制,复称总统。,熊于5月7日,辞去煤油督办、参政院参政,湘西宣慰使一切职务,闲居天津。6月6日,袁世凯忧愤病死,10日,熊返回北京,力请恢复民元《约法》。
1917年7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命熊希龄为平政院长。1918年10月,他偕同蔡元培、张謇等24位名流,联衔宣告成立南北和平期成会,呼吁止戈息兵实现和平全国统一。11月3日,和平期成会在北京成立,熊希龄被举为会长,蔡元培为副会长。
1917年8月,直隶京畿一带大水泛滥,103县受灾严重,25万多公顷田土悉被淹没,600多万灾民,嗷嗷待哺。9月,熊希龄任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熊在各县设立170多处留养所,收养4万多受灾老弱。又在京特设慈幼局,收养灾童1000余名。1920年10月创设香山慈幼院,熊自任院长,教养流沛颠连、无家可归的孤儿达数万人。此院后来逐步改变为幼儿园、小学、师范、中学等以造就人才为主的新型学校,成为举国闻名最完善的慈幼教育机构。
从1917年督办京畿水灾河工善后事宜起,到1934年止,其间历任的各种社会救济、慈善福利和教育等机构的职务有: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天津红十字会名誉会董、中华慈善团体全国联合会临时正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社长,日华筹赈会会长、湘灾筹赈会名誉会长、永定河督办、陕甘赈灾委员、北平红十字会会长、组织华南救济队赴闽救济难民负责人等等。此外,还创办湖南义赈会、临时妇孺救济会,又与西人合办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筑成潭宝公路,创办水利善后委员会。除急赈滨湖十数县外,还赞助西北利亚大饥国际赈灾等。
熊希龄在反帝爱国活动中,开始了解共产党,同情共产党人。1926年熊希龄即同意在香山慈幼院建立中国共产党支部。1927年4月6日,张作霖逮捕了李大钊,疯狂搜捕与李大钊有关的人。在此危急时刻,熊希龄把李大钊夫人及子女接到香山,后来协助共产党人将李夫人及其子女安全转移出京。1931年李夫人逝世后,熊又将她的两个儿子接到香山慈幼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熊希龄等即组织国难救济会,致电张学良、冯玉祥及东北各将领,坚持抗日,挽救国难。同时发动组织“湖南国难救济会”,发表了《抗战宣言书》。1932年元月10日受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他臂缠黑纱,参与集会,宣传抗日,声泪俱下。13日与马相伯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指责他们不急起抗战收复失地。上海“一·二八”事变,淞沪战起,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上海,熊希龄痛心疾首深惧国亡,乃于2月2日发布《香山慈幼院院长通告》,号召全院师生以实际行动抗日救亡。并即组织全家和慈幼院师生200多人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1933年2月,他被天津地方协会推为代表,赴上海与市商会及各方协商援助东北义勇军事项,并赴南京走访国民党要人,促其切实抗日救亡。4月他依靠北平红十字会的力量,设立后方第一医院,救护抗日受伤官兵。并设公墓收葬抗战阵亡军民。日侵略军侵占热河,我国军民与日军在古北口、石匣、喜峰口等地浴血激战,熊希龄携长女熊芷组成救护队,往长城前线救死扶伤。同时把数十年的积蓄大洋21万余元,银6.2万余两,全数捐出作为他和妻子朱其慧义助儿童幸福社基金。朱逝世后,1935年春,与浙江江山县毛彦文结婚。
1937年“七·七”事变,熊希龄于7月21日回上海。8月13日,日侵略军进犯上海,他不顾病老,会同上海红十字会从事救护工作,设临时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处,救出伤员1000余人,由战区救入安全地带的难民20余万人。
12月中旬,上海失守,南京继陷,他计划返回湖南,再往西南为抗日募捐。遂于12月12日同夫人毛彦文乘海轮绕道香港,再经广州返湘。18日到达香港,“仍悒悒不自得”,劳累过度,起居不适。25日,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8岁,葬于香港。1992年5月17日迁葬于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编辑: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