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凤凰县分站3月11日讯(通讯员 张长科 龙光银)“贫有百种,困有千般,唯志不渝,方能脱贫”,短短十六字,成为了凤凰县吉信镇高塘村贫困村民吴成华人生历程的深刻感悟。身为残疾人的他,在脱贫攻坚路上,紧跟政府精准扶贫步伐,坚持不等不靠,负重前行,大力发展种养产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带领家人摘掉穷帽的同时,不忘带动贫困乡邻一起发家致富,为苗岭山上广大贫困群众精准脱贫树立起了一根靓丽标杆。
贫困之家不幸多
现年57岁的吴成华家所居住的吉信镇高塘村,地处湖南省两头羊自然保护区,其间山石嶙峋,坡高路陡,人多田少,交通闭塞,是凤凰县典型的山区贫困落后苗族村落。由于家庭贫困,幼年时期的吴成华因患病无钱医治,导致右腿残疾,加之长期劳作全靠左腿使劲,致使不堪负重的左腿也出现畸形。残酷的现实,注定了吴成华人生道路上必须面临异于常人的艰辛历程。
成年后,艰难的成长之路并没有让吴成华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道路的崎岖和坑洼反而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性格。为了吃饱饭和过上好生活,他先后当过泥匠、种过地、养过牛,接续不断的向当时的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发起挑战,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资金、技术、信息严重缺乏,各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显示一次又一次的将吴成华打回起点。
路还得走,家也要成。1989年,通过媒人介绍,吴成华与妻子唐吉花结为连理。由于妻子从小就只有一个肾,劳动能力也明显偏弱,成家后,一家10口人的大家子生活不仅难有起色,反而变得更加艰难了。
“我们这里穷了几代人,村里没有支柱产业,也没有资源优势,更谈不上经济发展,以前仅靠单一的种植水稻,家家户户一年劳累到头也就只能勉强吃个饱饭”,“多年以来,大家可能都穷习惯了,但我更是穷怕了”。回想当初的艰辛,吴成华的眼角噙出了泪水。
政策助力苦酿甜
“我屋老吴争强了大半辈子,人也苦了大半辈子,幸好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终于让勤劳的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全家人的生活也过的越来越甜蜜了”。提起吴成华的不凡经历,妻子唐吉花心疼的感叹道。
2013年底精准扶贫开展以后,因全家人的生活仅靠大女儿每年的务工收入及政府的救济款艰难的维持。随后吴成华通过本人申请、村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复核审批等程序,被纳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受惠于国家扶贫政策。
2014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撑下,不甘贫苦的吴成华咬紧牙关再次向贫困发起冲锋,决定摒弃以往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当地阳光充足的优势,种植了10亩无公害优质水稻,并承包5亩鱼塘发展养殖产业。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当年种养产业便取得成功,不仅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还通过出售产品,一举还掉了所有欠账,家里也有了盈余。
2015年,尝到了科学种养甜头的吴成华内心充满了劲头,在女儿的大力支持下,决定与其他三户贫困户联手,由他出技术和指导,把承包鱼塘的面积扩大到20亩,并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以及用女儿交给的务工工资来购买鱼苗和付租金。一年下来,鱼塘收入加上家里其他收入,纯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一家10口人在村里率先摘掉了穷帽。
多种经营拓富路
2016年,为了进一步掌握好科学养殖技术,巩固拓展好来之不易的养殖成果,吴成华在县残联部门的引荐下,参加全州残疾人创业培训班,系统的学习了鱼、鸭、猪等各种养殖技术,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土专家。
培训回来后,他决定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鱼塘里进行鱼鸭共养,增加养殖成效。
“养鸭对养鱼有什么好处,鸭子会不会把鱼给吃没唠?”当他把想法与其他承包户商讨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常识性问题。
“不会,而且两种养殖还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吴成华自信的回答道,接着他便把自己学到的鱼鸭共养的专业知识和好处毫无保留的介绍给了大家,一是鸭子好动可为鱼增氧,二是有利于改善鱼塘内生态系统营养环境,三是鸭可以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四是鱼有爱吃浮游生物的习性,能帮鸭子防治各种寄生虫。听着吴成华近乎专业般的讲解,他的想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很快,100余只鸭子便嬉戏在了鱼塘里的水面上。
2018年,越战越勇的吴成华不仅将20亩鱼塘管理的生机勃勃,还种植了16亩优质水稻,饲养牲猪6头、鸡100只、鸭200只,当年家庭年均纯收入也增加到了6万元以上,2019年,他家的纯收入再上新的台阶,超过了8万元,一家人的生活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喜人格局。
甘做乡邻贴心人
“我是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帮扶干部无私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脱贫梦想,如今生活富裕了,我也要为其他贫困乡亲摆脱穷日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吴成华对经常来他家嘘寒问暖的驻村工作队说道。
2016年,由于鱼塘鱼鸭共养走上正轨,管理所需的劳动力不多,加上自己已经扎实的掌握了养殖技术,完成脱贫的他主动登门其他三户鱼塘承包户,动员他们腾出主要劳动力去吉首乾州地区务工找收入,并表示鱼塘的管理由他一个人来负责,鱼塘收入也按照以往股份分红方式不变,除了应得的分红款,自己不多要一分钱报酬。
在他推心置腹的话语感召下,三户养殖户纷纷按照吴成华的意见去做,家庭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其中有两户在吴成华的无私奉献和扶持下,也如期的实现了精准脱贫。
心有多大,路有多宽,心有多好,家有多暖。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吴成华用自己残疾的身躯扛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同时,他也用自己火热的心,向大家传递着家的温暖。
2017年,村里为了解决脱贫困难户就近就业带动增收脱贫,根据政府指示在吴成华所居住的自然寨设置了道路管扶、卫生清洁及护林员三个公益性岗位,时任组长的他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村民意见,开展民主评议,最终将岗位交给了寨子里家庭条件最差,有劳动力且最需要上岗公益岗位提高收入的三户贫困户,令全寨村民心服口服。
平时一有闲暇,他就会迈着不便的步子,到村里的贫困户和五保户家里坐一坐,看一看,陪同讲讲话,聊聊天,还主动承担了特困供养老人吴汉金的保洁工作,当他看到五保户吴门红房屋年久失修漏雨时,又及时动员组织村民为该户义务检瓦维修房子,深深的温暖着老人们的心。
来源:凤凰县扶贫开发办
作者:张长科 龙光银
编辑: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