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牢记嘱托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壮丽画卷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菖蒲塘村九周年之际

图片1.jpg

菖蒲塘村立足水果产业发展,做大做优水果产业,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

图片2.jpg

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在果园里直播带货。

图片3.jpg

菖蒲塘乡亲们正在果园里挑运蜜柚。

图片4.jpg

菖蒲塘村女子嫁队队长田香群在打包猕猴桃,把“甜蜜”果发往全国各地。

图片5.jpg

菖蒲塘村党委书记高举猕猴桃、喜获丰收。

凤凰新闻网11月3日讯(通讯员 唐金生)深秋时节,地处武陵山腹地深处的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果园满坡,蜜柚飘香,处处酝酿着幸福的甜蜜。

菖蒲塘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干旱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了解村里围绕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并深情地叮嘱乡亲们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如今,菖蒲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坡变果园,村庄美如画,书写了一幅幅恢弘、重彩新时代“山乡巨变”壮丽画卷。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视察九周年之际,笔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再次走进这个土家苗寨,感受到了正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深刻变化。

从菖蒲满塘到全国闻名“水果之乡”,菖蒲塘村阔步走上农业兴的发展之路

从凤凰县城出发,驾车走老308省道到菖蒲塘,经老村部至新村部之间,曾有一处荒地,因地势低洼,下大雨就会泡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塘。而塘中又长满菖蒲,菖蒲塘村因此而得名。

如今,这里被村民开荒改种水稻,成了水田。四周除了特色民居,就是成片的柚子林和猕猴桃果园。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是长满菖蒲的水塘。

“水塘的变迁,也是整个村庄的变化,生动反映了菖蒲塘村从贫穷走上富裕的艰难历程!”提起菖蒲塘村名的由来,今年72岁的王安全仍然记忆犹新。

王安全是菖蒲塘村原村支部书记,也是村里发展的“引路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干旱贫困村。山多、地少、水缺、路烂,村民靠种植传统水稻、玉米、红薯维持生计,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曾是它贫穷的真实写照。

为了斩断穷根。以王安全为代表的年轻党员、村主干带头走出村子,跑浙江、河南、福建等地,学习技术,考察市场,因地制宜,引种水果,先后种植西瓜、蜜橘、椪柑、猕猴桃、蜜柚等。特别是时任村主任的王安全,为了坚定乡亲们种水果的决心,把自己的地搞成试种场、母本园,免费为村民赠送猕猴桃和蜜柚苗木,一步步把村民的传统种植观念转变到水果产业发展上来,一步步把菖蒲塘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如何壮大水果产业,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乡亲们仍有余虑。”王安全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视察,强调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并深情地叮嘱乡亲们“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好好干,有奔头”,为菖蒲塘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乡亲们干劲十足,大家引科技、用科技、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水果业,菖蒲塘村一年一变样!”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视察时,还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安全作为村里“讲解员”,他全程陪同总书记并向总书记介绍村里发展情况。对村里的发展,这位老支书感触深刻。

如今,菖蒲塘村产业发展面积达8000亩,比2013年1750亩翻了4倍。其中,仅水果产业面积达6000亩,年产值达到3600多万元。

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育苗产业发展。2021年,菖蒲塘村繁育猕猴桃嫁接苗、黄金茶叶苗、柚子苗等各类苗木540亩,年产值达到4700多万元。育苗,已成为乡亲们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渠道和菖蒲塘村的品牌产业。

随着育苗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支女子嫁接队,从最初的16人发展至现在的247人,她们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常年奔走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湖南等地,提供苗木嫁接和水果种植技术服务,年创收入900万元,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路上的“金剪刀”。

“现在菖蒲塘村家家有果园,户户有苗圃,人人懂技术,个个会种植,基本形成了以卖水果、卖苗木、卖技术为主的等‘三卖’产业特色。”菖蒲塘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吴周黎介绍,在此基础上,菖蒲塘村上还大力推进水果提质增效,发展智慧农业、水果深加工、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进行土壤改良,提高水果品质。建立了智慧农业基地,引进避雨大棚栽培技术,建设滴管、喷灌等水系设施,安装摄像头、传感器,适时监控果园气候、水分、酸碱度和微量元素,对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引导全村水果产业向绿色化、生态化、现代化发展。”吴周黎介绍。

为了加大科技人才支撑,村里还引进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成立湖南省首批国家级猕猴桃科技小院,重点定点开展种植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推动菖蒲塘村产业规模化、生态化、绿色化和有机划。先后投入科技扶贫资金300多万元,培养出一批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营销能手等“本土专家”。

目前,全村有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州县级科技示范户268户,有初级农技师48人,中级农技师21人。

此外,还引进湖南省龙头企业周生堂公司做水果深加工,保底收购农户的柚子和猕猴桃,加工成蜂蜜柚子膏、猕猴桃果脯等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依托凤凰古城和境内飞水谷等旅游景区资源,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现在,每天到菖蒲塘村参观、考察、旅游的团队和游客络绎不绝。

“从菖蒲满塘到果树满坡,从种红薯玉米到卖水果苗木和技术,菖蒲塘村走上了科技兴农、产业兴村的发展之路。”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表示。

从水缺路烂到幸福宜居新乡村,菖蒲塘村阔步走上农村美的发展之路

水缺、路烂,曾经是菖蒲塘村的代名词。

在村民田双全家里,至今保留有一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照片。

照片中,田双全和妻子刘发玉、儿子田伟站在正中央,背后14栋房子中有9栋都是土坯房。“生活条件艰苦,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土砖房和茅草屋!”拿着这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田双全回忆说。

在田双全的印象中,菖蒲塘村除了生活条件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也很落后。

曾经,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有女莫嫁菖蒲塘,得担水桶往外行,洗衣爬到塘边边,下起雨来牛脑壳上绑电棒”。

歌谣的意思是,这里生活条件差,外村女子都不愿嫁来,村民饮水都要跑到外面去挑,哪怕晚上下雨也要打起手电筒抢水春耕。可见,这里的条件艰苦。

靠种植水果,乡亲们逐步脱贫致富,纷纷建起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靠种水果脱贫致富的村民纷纷建起新房,到2010年,村里大部分土坯房都改建成了楼房”田双全说,自己的这栋楼房就是在那个时候建起的。

跟田双全一样,现在的菖蒲塘村90%以上农户建起了“小洋房”。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善,村庄面貌也焕然一新。

“水泥路多了,自来水拉通了,路灯亮起来了,网络进村了,菖蒲塘村一天一个变化!”村民王邦喜拧开自家院坝的水龙头,望着一股股“白哗哗”的水流,得意地说道。

尤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到村里视察以后,为菖蒲塘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加快了菖蒲塘村发展步伐。

如今,菖蒲塘村的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环绕田园村庄,连通县城与组寨,通到每家每户,一根根生产道串起主道和果园,成为村民们的脱贫路、致富路,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4G网络、路灯亮化实现全覆盖。果园里,村民开着三轮车来回穿梭。大家饮水不再到处挑,妇女洗衣就坐在家中,那个曾经流传着歌谣的“菖蒲塘”已成历史,处处焕然一新。

“住上新房,走上新路,过上新生活,菖蒲塘村越来越美,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甜蜜!”村民田茂燕感慨道。

摆脱贫穷,奔上小康生活的菖蒲塘村,正在全力建设美丽幸福宜居新乡村。

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建成1万吨级镇区污水处理厂,全村15个自然寨农村改厕实现全覆盖。建设果园游步道、旅游观光道路、飞水谷观光栈道和旅游停车场,建设最美果园、最美村庄、最美农家。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和绿化美化,推进百家精品庭院建设和村组道路、边角旮旯美化建设,全力营造“山清水秀、天蓝气清”环境。

“今年,我们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了‘四个一批’工作模式。即拆除一批、整治一批、打造一批、盘活一批),为凤凰县美丽乡村建设树立标杆!”菖蒲塘村党委副书记王邦忠介绍。

菖蒲塘红色农家院就是最典型案例。过去,这几栋老房子处于长期闲置,无人打理,其中有一栋还是危房。今年,村里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引进外地老板合作,通过租赁形式开发利用,在不破坏老房子风貌基础上,进行特色改造,开发成红色餐厅,接待外来参观考察和旅游的团队、游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保留农村乡土气息,带动当地就业,盘活农村闲置老房,开创危房变客房,苗寨变景区的发展思路。”在红色农家院里上班的当地村民李霞介绍说。

此外,菖蒲塘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实施“四爱五讲”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教育引导农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劳动,讲科技、讲卫生、讲公德、讲诚信、讲法律”。大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平安家庭、十佳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生活变好了,村子变美了,生活比城里还舒服!”看到菖蒲塘村一天一个光景,村民田茂华情不自禁地感慨道。

如今的菖蒲塘,烂路变坦途,荒坡变果园,庭院变花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地慕名而来的考察团队和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一幅徐徐如生的幸福宜居新乡村美丽画卷正在菖蒲塘村大地上展开。

从穷苦日子到幸福生活,菖蒲塘村阔步走上农民富的发展之路

走在菖蒲塘,除了遍地果园,错落有致的楼房,随处可以看到开着小车的村民们,他们早上开车跑村外租种的产业园打理自家果园,晚上又开着小车回到村里,俨然一派新农人模样。

而在过去,这样的场景,菖蒲塘村的乡亲们想都不敢想。

“饭都吃不饱,油都省着用,哪曾想会开上车子,想都

想不到!”讲起曾经的苦日子,菖蒲塘村综治民生专干田顺新一个劲地摇头。

田顺新是土生土长的菖蒲塘人,因家里姊妹多,靠种植传统水稻玉米,全家收入来源少,生活相当困难。他介绍,因为穷,家里赶一场(即:赶集,一般逢五天赶一次)才舍得打一斤菜籽油,炒菜时,一家人就用棉花蘸一点刷在锅身,千方百计节省。

“穷得叮当响,就连我和爱人的结婚彩礼,都是跟亲朋好友借来的。”在田顺新的内心里,一直深藏着一个事,直到今天,他都耿耿于怀。

“当时结婚请客,家里实在没米煮饭,我就硬着头皮跟岳父借,我跟爱人结婚20多年了,我一直还记着这个事!”每次回忆当时的贫穷场景,田顺新的心里都百感交集。

上世纪九十年代,菖蒲塘村部分人靠种水果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新生活。攒着满身劲的田顺新见状,也蠢蠢欲动。1996年,田顺新开始种植猕猴桃。1999年,猕猴桃园丰收,一年就卖了2万元。当年冬天,田顺新就建起新房子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最多的时候,田顺新种植猕猴桃面积达到15亩,年创收入15万元以上。不仅摆脱了贫困,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毗邻菖蒲塘村的长坳村,当时还没有合并到菖蒲塘,虽然土地空间大,却因村民们缺乏技术、发展观念落后,产业一片空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视察以后。为了强村带弱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凤凰县委、县政府将长坳村、马王塘村、樱桃坳村和菖蒲塘村合并组成新的菖蒲塘村,并成立1个村党委和四个片区。

在老菖蒲塘村带动下,长坳片的乡亲们纷纷学习种植技术,种植猕猴桃,思想观念更新了,掀起了发展产业的热潮。

“如今,长坳片猕猴桃产业面积有2800亩,比菖蒲塘片产业面积还多哩!”菖蒲塘村党委副书记、长坳片猕猴桃种植大户滕建平表示。

长坳片村民梁立成就是通过种水果脱贫的。曾经,梁立成是方圆十里有名的贫困户,爱人残疾,儿子读小学,全家生活重担都压身材矮小的梁立成身上,典型的缺住房、缺劳力、缺技术和缺收入“四缺人员”。

“合并村以后,我跟大家学习种植技术,种植猕猴桃,国家又支持我发展产业资金,帮助我发展猕猴桃产业,带动我一步步发展起来!”梁立成说。

靠种植水果,2016年梁立成摘掉了“贫穷帽”,不仅建起了两层半的小洋楼,还成为村里的产业大户。

“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坐在自家宽敞的院坝里,梁立成掰着手指算了算今年收入账,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而在老菖蒲塘村,乡亲们的感受就更加深刻。

过去一直在上海打工的田儒兵,2011年选择返乡种植猕猴桃、繁育苗木,发展产业,现在年创收入10万元以上;村民田茂华一边种水果,一边飞地育苗,年创收入20多万元,并被聘请到贵州担任技术顾问;“土专家”丁清清通过多年不断的“土实验”,成功培育出翡翠香果无籽猕猴桃新品种,实现了从过去单纯引种到现在自己培育品种,树立了菖蒲塘水果品牌。目前,已经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在湘西州内推广3000多亩。通过繁育无籽猕猴桃苗木和种植水果,丁清清成为收入年破“百万”的新农人。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个多月,菖蒲塘村大学生村主干向黎黎通过电商直播带货销售猕猴桃4000多件,实现创收20余万元,不仅带动自己增收,还带动了全村产业发展。

“菖蒲塘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靠种植水果,奔上幸福小康的生活的菖蒲塘村乡亲们,始终心存感恩,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让菖蒲塘村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在前列,引领示范!”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说。

如今,菖蒲塘村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发生率将至0。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8538元,比2013年翻了4.6倍;村集体经济突破275万元,比2013年翻了90倍。原村支书王安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菖蒲塘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被中共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山还是那座山,新添了百果绕青山;人还是那些人,却是新时代新农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菖蒲塘人必将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踔厉奋发,勇于前行,昂首阔步乡村振兴新征程,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辉煌明天,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和重托!

来源:凤凰新闻网

作者:唐金生

编辑:黄玉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