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又是一年插秧时

凤凰新闻网6月6日讯(通讯员 龙林峰)周末接到母亲电话,问我是否有空回去帮忙插秧,因为小孩感冒要去医院检查,不得回去。等第二天我回去时,母亲一个人已全弄好了,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没有下田插秧。望着一田青绿的秧苗,我又想起了每年插秧时节的那情那景。

农村的人是勤劳的,他们深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世”的道理。所以每年立春之后,村里人就开始忙碌筹备春耕了。雨水节之后,他们开始耕田,准备做秧田了。你可别小看这做秧田,这可是大有讲究的。做秧田时,首先讲究的是选址,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灌水方便、背风向阳的田才好。把田犁好后根据自家下种面积多少,用泥巴做坝把田围起来,把水放干,用铁耙子把泥土打碎、整平。然后撒上肥料(小时候家里穷,用的是大粪),用脚踩上去,让秧田田床充分吸收。再用一个长木板,一人抓木板一头,两人同时把泥水从田这边往那边赶,把田床弄得平整一致、大小一样,方便播种和盖薄膜。最后插上竹子做盖薄膜的骨架,撒上种子,盖上薄膜,才算大功告成。

秧田做好,种子撒下去以后,就到了最关键的护理时期了。农村人说护理秧田就像护理婴儿一样,一点也马虎不得。种子撒下去一周左右,开始发芽、长小秧苗了,这时可不能粗心大意,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天气热时,每天必须去把薄膜翻开,让秧田里透气,不然会把秧苗闷死的;到了晚上,又得把薄膜盖好,不让秧苗着凉受冷。连续天晴,随时要留心田里有没有水。繁琐的工序,一样不能落下。一段时间后,秧苗长高了,这时才能把薄膜收起了,再撒上一次肥料,让秧苗长得肥壮,准备移栽了。

插秧必先拔秧和犁田。往往此时,我家里都是爸爸去犁田,我和妈妈拔秧。早早的,爸爸就先把肥料送到田边,然后挑着犁耙,牵着牛去犁田了。妈妈也不知什么时候去拔秧了,等我起来时,妈妈已经拔好一大片了。拔秧苗时,两只手要分别握住秧苗的根部,双管齐下,同时使劲拉扯,然后在秧田边水深一点的地方上下晃动,洗掉秧苗上的泥巴,四小把合成一个,用稻草一系,捆成一束,放在身后,算是拔好一个。

对我来说,那可不是什么轻松活。累不说,碰到田比较硬的情况,往往还拔不好,只看到秧苗不断被扯断。捆也捆不紧,一丢,秧苗散了一地。此时,母亲又得手把手再教一次。还有时,母亲嫌我添乱,直接对我说:“你不要拔了,快去看你爸犁好田了没有,帮他看牛,让他回来吃饭。”每听到这话,心里真的是乐开花了,高高兴兴地去放牛去了。

插秧既是苦力活,又是个技术活。说是苦力活,一点也不假。一天从日出到日落,弯着腰,脚泡在水里,从田的这头到那头,不停地劳作,不用多久,你就会感觉到腰酸腿痛,腰直不起来。慢慢地,你会觉得腰快断了,忍不住用小手臂撑在大膝盖上,以缓解疼痛。到后来,你觉得自己快受不了了,真的想一屁股坐在田里算了。到了中午,天气越来越热,田里热气腾腾,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此时,你顾不上两手泥巴,就往脸上一擦,结果把自己涂成了一个大花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即使这样,你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稍有松懈,人家就会插到你前面,直接把你“关笼子”,让你进不来,出不去,好不尴尬。

说是技术活,也毫不夸张。有经验的人,双手蜻蜓点水般地上下翻飞,你只听见他们的手离开水面时“咚咚咚”的响声,如同在演奏美妙的乐曲。他们很有节奏地迅速地把秧苗插好,而且,秧苗大小均匀,间距均衡,横竖整齐。技术不好的,要么就是把秧苗插得东倒西歪,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的;要么就是把秧苗插得很深,全淹没在水里了;又或者是根本就没插进泥里,漂浮在水面的。这时,父母又得言传身教一番了:“插秧时,要用左手拿一小把秧苗,并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捻出几根秧苗来。用右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接过去,顺势用劲,往泥里插。这样边捻边插,边插边倒着走,手脚配合默契。”有了父母传授的“绝招”,慢慢地,自己插秧时也得心应手了。

插秧已成了像我这样的乡里人抹不去的记忆,当很多人习惯了城市里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多人习惯了享受“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舒适,而我却始终留恋的是弓腰弯背、苦并累着的、和着汗水的乡里劳作的生活。

又是一年插秧时,那一丘丘水田在我们的手指间染成一片嫩绿后,又将迎接下一个农忙季节的到来。

来源:县文昌阁小学

作者:龙林峰

编辑:黄玉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