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持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凤凰县吉信镇人民政府 徐彬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要找准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时代的乡村产业振兴要“破难题”“找方向”,就要紧紧围绕“打造精品”这个“主旋律”,促成“多元合作”这个“三人行”,护住“绿水青山”这个“金银山”。发展乡村产业要借鉴汲取成功发展经验,不断挖掘特色亮点,推动产业主体多元化协同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生产、创业、就业过程互促发展,不断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内生力。同时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运用科技富农强农手段,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住发展机遇,接力奋斗把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一绘到底”。

乡村产业发展要打造出“亮”的品牌。打造出特色产业品牌是需要时间沉淀与实践检验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特色品牌做优做广,就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落实,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要“固本强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发展之根,加快技能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建设,优化农业从业者队伍结构,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方”。引导“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名人能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将特色产业与知识技能相互贯通,才能让特色产业发展更有“后劲”。另一方面是要“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既可以从加大“农业高校”合作力度,深化“农业高校”合作层次上做文章,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用好院校资源,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也可以从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上下功夫,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导向”,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传统乡村产业的发展效率。

乡村产业发展要凝聚出“融”的合力。“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看得见效果,就要走的对路子。“农户+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多主体合作模式,“网格化+数字化+大数据”、“网格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管理模式,“电子商务+农产品”“农业+旅游+电商”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是全国各地成功经验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下做好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办法。做好产业融合要不仅要主动借鉴“成功模板”,更要在融的深度上“做功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必须秉承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当地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坚持市场主体导向,调研摸清当地市场经济供需变化规律,科学规划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才能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更大内生动力。

乡村产业发展要描绘出“绿”的版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既是农业的属性,更是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力。规划绿色产业科学布局,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要始终对照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抓住当代消费者普遍追求健康消费的心理,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流通技术,规范绿色农业生产操作流程,用心做好“大自然的搬运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促进绿色农业与生态乡村旅游业有机融合,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条长度,建设乡村民宿、森林氧吧、康养小镇等一批绿色基地,吸引消费者来田间地头“零距离”品尝绿色农产品,让消费者不仅吃得到开心,更吃得到放心、舒心,从而让消费者能“不请自来”。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助推乡村产业稳固长效发展,从而培育绿色农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下的新风尚。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当下,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抓好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吉信镇

作者:徐彬洋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