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腊尔山台地文化之窗》第一期:苗家重阳

重阳节,在腊尔山台地的苗语译音‘qangxyangd[ʨhɑŋ44ʑɑŋ44]’因其日期为农历9月初9也被苗族群众称作九月九,在腊尔山台地——红苗故里,九月九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苗家重阳节起源说

因腊尔山台地苗族没有文字流传,群众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传承靠父辈们口口相传,文献记录属凤毛麟角。根据对50位民间乡贤、专家学者、离休干部的走访调研,目前关于腊尔山台地苗族群众过重阳节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纪念先人说。根据民间乡贤唐纪成口述“苗族先祖蚩尤与炎帝、黄帝并称为中华人文三始祖。因战乱、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先后经历过五次迁徙,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出发进而分散到世界各地,其中腊尔山台地一个分支为红苗(苗族群众自称为‘代雄’)。是宋代由两湖地区迁徙而来,在腊尔山台地繁衍生息了近千年,后裔为纪念带领他们找到栖息地的先人‘傩’而选在农历九月初九隆重祭祀。”

祭庆丰收说。根据苗族文化研究学者程明君介绍,“苗族九月九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习俗的一个分支,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先秦时期就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进程加快,重阳节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含义,但苗族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及栖息环境,文化交流融合受限,至今的重阳节习俗中仍然保留着庆祝丰收的原始特征。”

报答恩情说。据民间学者石咏介绍。“五千年的苗族历史可以概括为‘迁徙史’,苗族先人为躲避战祸、饥荒。不断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方和西南山区迁徙,在一个又一个山头不断重建家园,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迁徙和繁衍生息让苗族先人知道保护好女性对部落繁衍的重要性,形成了有好吃好喝让‘代坡’(女人)享用、有灾有难“代尼”(男人)先上的传统。农历九月九日正值五谷丰收,为感恩女性对家族繁衍的贡献,苗族先人约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要带上礼品去妻子娘家拜恩,逐步形成苗族重阳节丈夫随妻子回娘家家族拜门认亲的习俗”体现了苗族群众崇孝善德的优良传统。

苗家重阳节习俗

图片10.png

苗族群众祭祀神灵

祭祀神灵:农历九月初九,正值秋收之际,苗族群众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中最宜“喜相”(xid xangb)。相传傩公傩母(苗族神祇)在这一天下凡到民间救苦救难,保佑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还愿苗族先祖在重阳节后举办还愿仪式,据传节后还愿仪式许愿最为灵验,因此节后祭祀是苗族群众过重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载着苗族先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理的朴素理解和美好愿望

图片11.png

苗族群众大摆长桌宴

吃重阳晚宴:农历重阳节是苗族群众庆祝一年丰收的喜庆日子,无论多忙都会休息一天,一家子齐心协力办重阳宴,用新收获的新鲜食材制作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其中鸭子、粉条是必不可少的两道菜,摆上桌面,先请先祖吃(类似祈祷),后全家一起享用,是苗族群众缅怀先祖,慎终追远的表现。

图片12.png

苗家姑娘设“拦门酒”接待贵客

走亲访友:晚宴后,苗族群众会到亲朋好友家串门走访,苗家主人奉上糍粑、甜酒等美食款待客人,客主围炉夜话,共叙来年以示友好之情,增进客主情谊,彰显苗族群众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图片13.png

年轻夫妇携亲人回娘家拜重阳

走亲娘家:重阳节的前1-5天嫁出去的女子会在丈夫的陪同下带上新糯米酿制的酒,刚打制的糍粑、新一年养大的鸭子等礼品回娘家行拜谢礼,答谢娘家养育和嫁女之恩,体现了苗族人崇孝尚德的优良传统。

图片14.png

苗族群众打糍粑

打糍粑上午事先邀请宗族兄弟姐妹、邻居好友前来帮忙,由女主人把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中两个青壮年男子用木耙锤打,一人捏团,多人塑形,第一臼打出糍粑必须先用来祭祖,祭祀在火塘进行,苗族人会把糍粑和甜酒用碗装起来摆在火塘旁先焚香烧纸祭祀,而后宾客和主人才能吃,祭祀中还会掰下一小块烧掉,以示对已故先人的敬仰。

图片15.png

苗族群众盛装参加文化活动

盛装赶场。重阳节在苗族是个诸事皆宜的好日子,这一天青年男女会着好盛装,带上家里做好的美食出去与心仪之人约会一起吃,单身的则会通过“赶边边场”、苗歌对唱等向心仪之人大胆表白,女青年若是心仪则回复“哥哥若是喜欢我,就等到来年九月九...”,因此在花垣、泸溪、古丈等地苗区群众也将重阳节称为“赶秋”“秋社”节。

撰 稿:吴汉军

调 研:吴金兵、石屹、严慧芳、肖仁杰

图片提供:吴东林、石丹丹、杨秀香

来源:腊尔山镇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