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县两林乡苟拐村丨吴老满:巧手织就返乡梦,匠心铺就致富路

图片1.jpg

吴老满在自家堂屋制作成衣

图片2.jpg

制作完成的棉衣与羽绒服成衣

凤凰新闻网7月9日讯(通讯员 田清清)吴老满,女,苗族,1981年生于凤凰县两林乡苟拐村,初中学历。这位从苗寨走出的普通妇女,用14年的纺织光阴淬炼出指尖功夫,选择带着一身技艺扎根故土,以自家院落为“车间”织就一条独特的返乡致富路。

2009年的春天,吴老满背着行囊踏上前往浙江的列车,成为纺织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名布工。从每月5000多元的工资到离职前的1.2万元月薪,14年的车间生涯在她掌心刻下细密的茧子,也让她练就了“见布知衣”的绝活——摊开布料的瞬间,成衣的版型、走线、细节已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异乡的霓虹再亮,也照不亮归乡的路。随着年岁渐长,电话里的乡音成了最牵肠的牵挂;车间里翻飞的布料间,总恍惚看见苗族刺绣的纹样。“手艺不能断在我手里”,这个念头在心里盘桓了三年。2023年底,吴老满带着缝纫机、锁边机和满满一箱布料模板,把百来平方米的堂屋改造成生产车间。从调试设备时彻夜难眠的忐忑,到年底盘点出5000件棉衣、羽绒服的销售记录,她笑了:“这手艺,在家也能生根。”

走进吴老满的家,缝纫机嗡鸣与苗歌旋律交织成独特的创业乐章。这个四口之家藏着惊人的能量:丈夫在深圳工地当领班,练就了精准的成本核算能力;25岁的女儿是电商直播达人,镜头前能说会道;21岁的儿子精通电子商务,负责网店运营与售后。从布料裁剪到直播间下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亲情纽带中自然形成。

2024年初,她斥资近万元添置专业设备,专注制作冬季棉衣和羽绒服。每天清晨七点,当山间晨雾还未散尽,缝纫机就已开始运转,直到夜幕降临才停歇,日均完成20件成衣。这些融合了苗家传统剪裁工艺的冬装,定价在100元到200元之间,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间,线下门店卖出近千件,线上平台销出4000余件。如今,她暂时下架网店产品,正全力赶制秋冬订单,“要让村里娃娃都穿上暖和的手工棉衣”,这句朴实的话里,藏着她对故土最深的眷恋。

吴老满的蓝图正在苗寨土地上徐徐展开。短期内,她计划注册个体工商户,与儿女组建正规运营团队。待烟叶烘烤季结束,将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吸纳5-6名本村妇女就业,让姐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收致富。

长远来看,她希望在政策扶持下扩大生产规模,不仅延续传统棉衣制作,还要尝试融入苗族刺绣等非遗元素,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系列。“争取申请到返乡创业补贴和贷款,把车间变成真正的合作社”,说这话时,她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外面的世界再大,不如家里的灶台暖。”吴老满朴实地说,“年轻人要敢想敢干,家乡的土地上藏着金元宝,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去捡。只要肯下功夫,处处都是好舞台。”

两林乡党委政府早已将吴老满的创业项目纳入重点扶持清单,正积极为其申请返乡创业资金,争取妇女创业专项支持。苟拐村后盾单位湘西职院更是送来“及时雨”,组织“三下乡”师生团队为其拍摄创业纪录片,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影响力,电商专业师生手把手指导直播技巧,帮助优化网店运营。目前,州级返乡创业补贴的申请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来源:两林乡

作者:田清清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