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复工红包,开心的阿姐阿婆
赶工现场
忙碌的生产车间
凤凰新闻网2月11日讯(记者 黄文渊 通讯员 杨仕锃 夏海生)“王姐新年好!”“龙师傅精气神更足啦!”大年初十,新年复工第一天,在凤凰县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工厂门口,公司负责人手持红包迎接着返岗员工。
春寒料峭,走进生产车间内却是一派火热的忙碌景象。缝纫机“哒哒”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专注地赶制发往欧洲的外贸订单。大年初十开工首日,这家承接国际订单的扶贫车间便迎来70%的返岗率,春节过后,返岗率将达到100%,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出家门进厂门"的无缝衔接。
裁剪车间里,来自帮增村的搬迁户石大姐边操作缝纫机边笑着说:"现在月工资能拿5000多,孩子在社区学校读书,老人看病走十分钟就到卫生院,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公司负责人沈忠明是一位来自深圳的客商,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把加工厂落户到凤凰县禾库安置区,目前咏昌达工厂的4个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为安置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春节期间,为了保障大家的休息时间,我们承接的订单已经压了将近十天,所以今天一复工,大家的工作量就比较大,但是我们给工人实行的是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鼓励大家多劳多得。”沈忠明在车间里一边巡视一边说道。
说起这个沈老板,工厂里的大姐阿婆都是竖起大拇指夸赞。厂里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安置区的搬迁户,以及附近村寨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寒暑假的时候,她们可以带着放假的孩子一起来上班,厂里还专门修建了儿童游玩场地,孩子们还可以跟着家长在工厂的食堂就餐。
村里人淳朴,不会说沈老板有情怀有担当的漂亮话,她们只会用更加认真的态度、守时敬业给老板做事,这样双向奔赴的老板员工情谊,是双方用心付出经营结出的硕果。
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乡亲们经历了艰难的适应过程,而企业的付出更是用心用情,想给这些淳朴的山里人谋一份事,赚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
来自柳薄的搬迁户麻三英带着两个孩子,丈夫身体欠佳,干不了重活。现在,两口子都在工厂上班,日子也过得很不错。
“沈老板对我们很好,很关心。现在,孩子有书读,我们有班上,这样的生活应该就是电视里说的小康生活了吧。”麻三英笑呵呵的说道。
站在厂房门口,看着物流区满载货物的卡车缓缓驶出,这个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高山海拔贫困地区,正通过“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产城融合模式,蹚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哒哒哒 哒哒哒......”机器轰鸣声中,搬迁群众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属于他们的春天故事。
来源:凤凰县禾库镇
作者:黄 文渊 通讯员 杨仕锃 夏海生
编辑:黄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