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记者行走在省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试点凤凰县腊尔山台地,富有苗族特色的房子,笔直的水泥路,绿油油的反季节蔬菜,处处涌动着新气象。从2011年至今,两年多的高寒山区集中扶贫开发,为这个地区的5个乡镇6万多苗族群众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满载省、州关怀的“民生之花”迎风绽放。
79条村组公路编织“交通网”
腊尔山区因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对面呼声应,往来大半天”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生活在这里的苗胞饱受交通不便的困扰。腊尔山镇岩坎村地处偏僻的大山沟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没出过寨门,更别说看外面的世界。禾库镇早齐村是凤凰县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75户742口人出行全靠步行,运输物资全靠人背,到镇里办事或赶集要走两三个小时。
2011年4月25日,腊尔山脱贫解困试点首条致富路开工。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腊尔山台地拉通村组公路79条237.42公里,完成道路硬化77条213.23公里。一条条高标准的水泥公路,在整个腊尔山台地蜿蜒伸展,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村组,一条条致富路、希望路通向了苗族群众的心坎。路修好了,早齐村的乡亲们出门坐车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镇里,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送到家门口。路修通了,腊尔山台地的苗胞致富的路更宽了。
云端里建起“幸福家园”
海拔800多米的米良乡吉乐村三组,冬日的笑脸依然被浓雾包裹着。
云雾散去,一栋新修的村小教学楼和39栋统一格调、依山而建的新房子一下子映入眼帘。一字排开的新房子,飞檐翘角,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既透出浓郁的苗族特色民居风情,又不失现代新农村气息。走进村民龙天望的新居,客厅、3个卧室、厨房、卫生间、猪圈、浴室应有尽有,附近还有菜园、绿化树,完全就是建在云端里的“幸福家园”。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这里是凤凰县最边远的苗族贫困村。站在新修的停车场里,向下俯视,方寸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村支书隆作仕带着我们参观旧村子,满目全是茅草房、岩板房、竹篱笆房,四面通风,屋内人畜混居,卫生条件极差,有的还是朽木支撑的危房。
启动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危房改造工程以来,腊尔山台地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6栋,15000位苗胞住上了新房子。吉乐村三组的“幸福家园”整体搬迁、集中建房,还为全省高寒山区的危房改造探索出了可借鉴的模式。
“高山”系列产业开发风生水起
走进腊尔山镇苏马河村,映入眼帘的是长得油亮的反季节大白菜。在田间指导管理的县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批白菜新春上市正好是冬白菜断季的时节,加上这里的特有气候,销路没问题。
路修好了,房子盖起来了,腊尔山台地的苗胞们也在产业开发上做起了文章。
腊尔山镇山都村在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村里建起了两个现代化的养殖场———山都村生态养鸡场和山都村生猪养殖场。32岁的养鸡场场主、村主任龙青周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出栏4800只鸡,卖了1万枚绿壳鸡蛋,纯收入有8万多块;现在有800只母鸡用来生蛋,开春后孵小鸡。搞这个比打工强多了。”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山都村土鸡养殖协会。有5户人家每户养了1000只鸡,93户人家每户养了200只鸡。
禾库镇吉云村通过扶持,利用临近州府吉首的条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大力发展韭菜、豆角、白菜等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350多亩,成批地销往吉首、长沙、南昌、重庆等地。
2013年,腊尔山地区共开发以辣椒、白萝卜为拳头产品的蔬菜3400亩,“绿色、安全、富硒”腊尔山高寒山区反季节蔬菜大面积推广已经全面铺开。整个腊尔山区已初步形成了养、果、菜、药、烟五大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特色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腊尔山脱贫解困的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黄晓军
编辑: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