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叭仁

  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因路况的缘故,刚过米良乡政府就开始减速。经过半个多小时坑坑洼洼弯弯曲曲山路的颠簸,终于走完二十多里机耕道一样的盘山公路,回到了我阔别三十年的叭仁村。

  叭仁,是凤凰县米良乡的一个村,与吉首市矮寨镇大兴寨、联团等村及花垣县补抽乡高岩村交界。

  “叭仁”是苗语,汉语的意思是“山的末尾”、“山的尾巴”。叭仁是腊尔山脉的末尾,也是凤凰县的末尾,一面紧靠连绵不断的大山,三面都是刀削一般的悬崖,悬崖下即是著名的大龙洞大峡谷,形成山势独特的叭仁半岛,这里一年四季烟笼雾绕,山色空濛。叭仁离县城有一百多公里,从乡政府到叭仁,只有一条二十多里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茅草路。若是从大兴寨上叭仁,则只有一条贴在悬崖上的“羊肠”小道。在那不通公路、不通水电的年代,叭仁被人们称为凤凰县的“西伯利亚”。

  今年以来,多次接到叭仁村支书的电话,邀我“回叭仁看看”。 三十年前在叭仁的一切回忆也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1975年10月至1981年年底,我在米良公社工作,我的青春年华就是在米良、在叭仁度过的。叭仁是米良公社最偏僻最穷困的村,对我来说,则是一座熔炉,是一所学校。

  那时节,我下队到叭仁,最让我看不够的是嵌在石山上的那些地,那些田。地,夹在石缝里,一绺一绺的,长长短短,宽宽窄窄,像祭师祭祀时穿的那件绺巾衣,密密麻麻地盖在叭仁半岛上;田,虽然也有大田,但多数的是蜿蜒曲折的“巴掌”坵、“蓑衣”坵。田埂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有一人多高的,也有一层楼高的,田的面积还不如田埂大。狭狭长长的田,从半山腰折折叠叠一直排列到山脚,远看像楼梯一样,不管是哪朝哪代开发的,这里的人都按现代的叫法,叫“大寨”田。到这里来的次数多了,我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叭仁这些田地折折叠叠就是一本书,它一方面记录叭仁自然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叭仁人为了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的历程。苗族人没有文字,祖祖辈辈把自己的历史写在田埂上,这层层梯田是苗族人书写的《史记》。

  叭仁人爱党爱国的可贵精神更令人难忘。这里至今还流传一则看电影与送“爱国粮”的故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把交公余粮叫送“爱国粮”,不仅要讲数量讲质量,还要比速度。叭仁不通车,要靠肩挑背负,自然难度大。支书想出了个点子,请大家看电影。叭仁人喜欢看电影,特别是战斗片。电影散场后,支书动员说:“我们不通公路,送爱国粮没有车,但我们要像电影里头讲的两条腿跑过汽车轮,大家有没有决心?”“有!”结果,没有通公路的叭仁村,在全县夺得送交“爱国粮”第一名,受到县里的表彰。

  我第一次到叭仁,犯过一个“高级错误”:晚上洗脚时,为不让村民帮我倒洗脚水,我穿上鞋子,端上脚盆急急忙忙往门口一倒,户主哎呀一声:“你犯错误了,洗脚水要留着喂猪喂牛的呀!”村民们告诉我,叭仁没有河流,没有水库,田是“望天田”,井是“雷公井”,常年一水三用:洗菜淘米的水要用来洗脚,洗脚水要用来喂猪喂牛。第二天,支书陪我看生产情况,我发现村背后有几坵水汪汪的“冬泡田”,我严肃地对支书说:“上级要求消灭冬泡的呀?”支书说:“你新来,不懂我们这个地方。这点水是我们全村的救命水,人畜饮水靠它,消防用水靠它。再说,冬泡田可以抵抗五十天的大旱,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们苗家人就是靠这个办法才能在这里生存的啊!”支书把冬泡田说成一种祖传创造,并和生存连在一起,我的心灵受到震撼。傍晚,我看到放牧归来的牛羊猪狗在田坎上一字排开疯狂饮水,这场景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我感到要学会实事求是,要学会因地制宜,这里就是最好的课堂。

  思绪从久远拉回现实。我们的越野车在村头停了下来,支书和几位老人在这里等了一个多钟头。在陪我转了一圈后,支书问我:“你离开这里三十年,这次回来看看,我们叭仁有变化吗?”我回答说:“肯定有!”

  是啊,过去我是走路来的,每次得花三个多钟头。这次我是坐车来的,尽管坑坑洼洼,公路还是通了;过去以粮为纲,满山都是像挂大字报似的包谷地,现在变成成片的万亩人工杉木林,尽管还是幼林期,但山头开始变绿了;过去滴水贵如油,现在尽管水不能自来到户,但村头有水挑了,叭仁“一水三用”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我仔细参观了人畜饮水工程,这个工程设在叭仁一、二组之间的一处低洼地,叭仁人在县里扶贫工程队帮助下,用3年时间,从这里打穿一个长600米,高两米宽两米的隧道,把对面悬崖上的一股泉水引过来,加之隧道本身又可储存两千多方水,全村人平有40担“储备水”,可以抵御两个来月的大旱啊!叭仁人畜饮水的解决,无论是工程的艰辛,设计的精妙,都是能载入史册的!

  谈到叭仁的变化,支书露出了骄傲的笑容说:“叭仁有一点点变化,搭帮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好多单位到这里帮忙。最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两个人:一个叫朱一奎,他是州政府办的离休干部,他有福不享,六十多岁离休后,打背包上叭仁,一住二十几年,直到爬不动了才下山,他的养老金不给子女,不给亲友,都用在扶贫上了。他的事可以感动湘西,也可以感动中国;一个是郑培民,当时任州委书记。他看到朱一奎写的叭仁村贫困状况调查报告后,于1991年5月上旬,从米良乡政府步行三个多小时,到我们这里访贫问苦,他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很感激他,也很怀念他!”

  越野车往回走了,我打开车窗再看一眼叭仁,我感受到三十年改革大潮中,叭仁人继续书写历史,他们把历史写在弯弯曲曲通村的盘山公路上;写在万亩人工杉木林郁郁葱葱的山头中;写在穿山越岭引来的甘洌泉水里……

作者:龙友芳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