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西见闻(三)

  张锦裳

  3月10日早饭后从怀化乘车到凤凰参观。

  一下车,进入眼帘的仿佛是一幅淡雅俏丽的山水作品。静静的沱江清流缓缓,水面舟行款款。两岸青山吐翠,吊脚楼飞阁垂檐,彩虹桥横卧江心,都在水面倒映出迷人的身姿。我们从北大门进入古城。城楼采用条石筑砌,高耸巍峨,气势不凡。城墙做工考究,坚固厚实。城墙作为一道屏障,战时可御敌,涝时能防洪。坚固城墙和墙外的江水,一刚一柔,一阳一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漫步小城,纵横交错的石板街,斑斑驳驳,饱含历史的沧桑。两边的店铺客栈鳞次栉比,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折射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些街衢上,不知多少四海云集的商贾,镇守边陲的将士,作为匆匆过客,来了又去了。如今人流依然摩肩接踵,夹杂着浓重湘西方言的叫卖声,游客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声,把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城笼罩入井市的喧嚣之中。据说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千万计。老伴听说凤凰一年财政收入过10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超过了70%,非常高兴。

  我们依次看了熊希龄、陈宝箴和沈从文的故居。都是典型的南方木瓦结构,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厢房,桌椅陈设,古色古香;本地红砂石铺成的天井,富有苗乡情调。不同的是:熊、沈两家是民居,小巧精致,而陈家是道台官邸,显得高大气派一些。沈从文和熊希龄都是凤凰的骄傲,是小城人杰地灵的象征。两人都是将军的后代,熊希龄的爷爷是从一品振威将军,沈从文的祖父做过贵州提督;两人都出生在凤凰,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所不同的是熊希龄天生聪慧,二十四岁中了进士,又点了翰林,成为民国第一任总理。沈从文自幼不喜读书,小学未能毕业,十几岁在军队里浪荡,最终却成了天才小说家。陈宝箴是从外地来做官的,政声清廉,戊戌变法时在地方搞改革最为积极,更让凤凰人看重的是他教育子孙特别成功,不管写诗、画画还是做学问,都是人中翘楚,陈氏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的文化世家。

  看了这三家故居,听导游介绍了三家情况,有两点感受特别深。第一,在凤凰人心中,文化占据着极高的位置。一品将军也好、贵州提督也罢,没有因为曾经位高权重而被人挂在嘴上,而人们对翰林、翠翠、潇潇,却津津乐道。陈宝箴的官邸被重新修缮,主要是因为他儿子陈三立曾经是诗坛霸主,孙子陈寅恪的名声在文化界如雷贯耳,不然,从康熙年间到清朝灭亡,凤凰的道员如走马灯一般不知凡几,谁会理睬他陈宝箴呢?第二,凤凰为什么这么出名?从大的来说,这里有个保存完整的古城,有秀美的沱江,有许多历史名人。但湘西古城、古镇、古村很多,沱江和吊脚楼在湘西也不算稀奇,关键还是因为名人荟萃,凤凰才在湘西众多古城中脱颖而出。从第一次看《边城》时开始,我就一直想弄明白:这个重重山峦中的小县城,何以能出这等人物,何以能出这么多人物?这次来了才知道,原来凤凰曾经是湖南西部的军事、政治中心。康熙年间,凤凰成为总兵驻地,不久兵备道衙门也设在这里,成为拥兵过万的军事重镇。嘉庆时期凤凰升格为直隶厅,政治地位相当于省辖市。大量的军政官僚、富商大贾、贩夫走卒在此聚集,甚至落户安家,凤凰逐渐成为一个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很高的中心城市。听说今天凤凰土话与周围明显不同,显然是受了外来流动人口的影响。科举制度下,官僚和富商本人对地方文化和子弟教育自然重视,时间长了,这里自然就成了湖南西部的一块文化高地,出了熊希龄、沈从文也不足为怪。进入民国后,凤凰改厅为县,也不复有以前的军事地位,慢慢变得湮没无闻。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里又成为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地方。这也算是我凤凰之行的一个收获吧!

  (转载于《潇湘晨报》)

作者:张锦裳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