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团结报】“小草”的力道

QQ截图20190815094255.jpg

图为妇女在扎捆棕树叶。 本报记者 龙文玉 摄

本报记者 龙文玉 龙佳义 通讯员 龙芳

意念中的坡上小草,细嫩柔绵;而位于凤凰县吉信镇境内的“小草”,则显得遒劲而有力道。

8月14日,天空像刚洗净一样,清澈湛蓝;初秋的太阳像高挂的一个火炉,催熟秋的果实。经镇政府干部推荐,记者在吉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探访“小草”生长的力道。

“小草”着力于细微。它以手工艺为主业,前身是凤凰县小草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已组建成小草农作物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传统编织类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品有手工麻鞋、草鞋、纸鞋、手工编织扇子及其他手工编织类工艺品。

安置区紧邻209国道绕镇线,路边的一栋连通的一楼里,几个妇女正在整理那成堆的、褐黄色的棕树叶,然后按每把20片分别扎把;一个中年男子双手拔丝竹,神情专注,手法娴熟;草鞋、簸箕、果篮、背篓等各式手工编织品或坐、或卧、或立,静静地供人观赏……

“小草手工”负责人之一滕飞,刚过而立之年,有过入伍、外出务工的经历,可谓“饱经沧桑”。闻讯而来,他细细介绍,“公司2006年开始创办时,由杨昌文牵头,舒立俊和我三个人合伙,从手工艺品做起。”拿着一把褐黄色的棕树叶,滕飞坦言,“这些棕叶,收购来的是绿叶,要经过大锅煮、晒干、再泡水、再晒干四道工序,才能保证成品不掉色,保持原生态。

“小草”发力于当代。2012年,先后完成了出口企业资质备案及“出口竹木草制品备案”的相关手续。2016年成立专业合作社,它用好、用活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本地资源,带动当地困难人群增收致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带动全镇建档立卡户190多户,普通户90多户参与竹木草制品的生产。

当地政府特为“小草手工”设立“扶贫车间”,既现场生产,又展示样品。

在介绍一个竹制簸箕时,滕飞三人的思想紧贴我州申世的步伐:“芙蓉镇旅游区还向我们预订了镶有‘湘西地质公园’字样的竹编制品,现正在加紧编制中。”

现年37岁的吉信镇本地妇女黄明芳,负责合作社的日常接待与管理,她向记者“透露”:每月的收入近3000元,还能顾家。对此,她很是满意。

“小草”聚力于前沿。滕飞介绍,一蔸棕树一个月只能砍2次皮,冬天又不能砍,为保证生产原材料供应,合作社在龙滚村、高塘村流转了37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棕树。合作社有灵活的生产模式:竹编制品在扶贫车间集中生产,扇子、草鞋等由农户分散生产,合作社统一回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和优势,加入阿里巴巴销售网络,产品不愁销路,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线上销售,年产值近800万元。目前,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国内30余个省市、旅游区及港澳台地区。2017年,获得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优质初创企业”称号。

“这里的产品只供观赏,现场不卖,如果客人有需要的话,只能订做。”成品展示间,滕飞话语铁定,“我们要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手工文化,做大做强特色手工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一同脱贫致富。”

“让天下勤劳的手艺人有活干、有钱挣、有尊严!”这是“小草手工”的铿锵誓言。

来源:《团结报》2019年08月15日01版

作者:龙文玉 龙佳义 龙芳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