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苗族博物馆。
凤凰融媒9月27日讯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今年10月1日,是山江苗族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山江苗族博物馆来说,二十年筚路蓝缕,它见证着苗族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见证着博旅融合发展所带来的乡村新景象。
“二十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约定。
来到位于山江镇总兵营社区的山江苗族博物馆,馆长龙文玉也刚刚来到这里,八十余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满脸笑容的和当地老百姓、小朋友打着招呼,十分熟络,他带着我们一路走向博物馆所在地,仿佛招待老友回家般亲切。
山江苗族博物馆馆长龙文玉正在接受采访。
坐下后,馆长便滔滔不绝地给我们回忆起了山江博物馆的故事。“1982年夏天,沈从文先生回到湘西,要找几个研究楚文化以及屈原的人,州政府的同志就让我去接待。因为同是凤凰苗族人,我们谈得很投机,印象最深的是,沈老说‘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龙文玉回忆道,沈从文希望他不仅要收集资料,更要另辟蹊径,办一个博物馆,让人们能从纵向上看见苗族历史发展的轮廓,从横向上能够看见苗族社会的缩影,从中心和主题能够看见苗族英雄的画卷,看见中华民族的精神。临走时,沈老还兴致勃勃地亲笔写了“苗族博物馆”送给龙文玉,并在走后不久写了一封9页长信,寄语未来要创办的博物馆:“能看到一部苗族简史的轮廓,见到一个苗族社会的缩影,保留下一批苗族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贡献。”
1982年沈从文与龙文玉交谈中。
与沈从文的这次谈话,也让龙文玉埋下了创办博物馆的种子。从1982年夏天后,龙文玉就一直利用工作间隙走村串寨收集民族文物,整理民间故事、传说等,足迹踏遍湘黔渝鄂边区的各个苗族村寨。
2002年,正值沈从文诞辰100周年,退休3年多的龙文玉带着到处筹借而来的资金找到了山江镇党委政府,将山江苗王寨苗王府旧址改造修建了这座山江苗族博物馆。2002年3月18日,苗族博物馆破土动工,同年10月对外开放,龙文玉完成了这个二十年的“约定”。
让文物活起来,让技艺传承下去。
山江苗族博物馆。
山江苗族博物馆以“苗王府”两层楼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为依托,分别设立了普通农舍、古代居所、殷实人家、武士之家、服饰掠影、绣女之家、匠人居室、巫师小屋和文人陋室等9个展厅,来展示苗族社会中九个不同类型家庭的文化特征,共有藏品14000多件套。走进展厅,犹如走入苗族历史文化的时空长廊,可以尽情领略苗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山江苗族博物馆展厅内。
“博物馆办起来了,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山江的面貌。”彼时,山江镇还是个交通闭塞,社会经济水平很低的地方,龙文玉回忆,“山江很偏远,自己也办不了多大的事,但是山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便提出了‘馆促旅游、旅兴馆’和‘民创产业、产富民’的口号。”建馆第二年,龙文玉便组建了公司,以博物馆为中心,建设风情园,舞台式展演苗族文化及各种苗族民间绝技,设立手工作坊,同时,围绕山江苗族博物馆,复兴民族“四月八”、“过苗年”、“赶秋”等节庆活动,逐步形成“静态展览+动态展演+工艺流程展示+对外无线展开”的四展结合新局面,也带动了非遗传承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苗族文化生态旅游链。
舞台式展演苗族民间绝技。
苗族节庆活动“四月八”。
“把小博物馆变成大的社会博物馆,让文化展览、文化宣传和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文化能够传播,经济能够提高,老百姓也能带动起来。”龙文玉说到,博物馆建馆三年时间后,全镇旅游收入就由200万元跃至4000万元,创造了苗寨蝶变的奇迹。
旅游链的形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经济生产价值,为广大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广大民众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的热情。龙庆丰是山江苗族博物馆的讲解员,2003年,她作为第二批讲解员来到了这里,一晃十几年,谈及过往的点点滴滴,她倍感激动,“我虽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苗族人,但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在龙馆长的帮助和影响下,我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在这里每天给大家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故事,我非常地骄傲和自豪。”
山将苗族博物馆讲解员龙庆丰正在给游客讲解。
二十年来,山江苗族博物馆始终坚持社会办馆、馆通社会、造福人民的原则,积极探索“文物活起来、技艺传下去”的传承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走“产、学、研、资、用”多方有机结合的道路,努力解读“文物密码”、精选“文化符号”,不断挖掘“文化价值”,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山江苗族博物馆先后撰写先后拍摄出品动漫歌谣片《翠鸟》、电影故事片《嫁衣》等多个影视作品。其中,《嫁衣》在2017年荣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入选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片,2019年荣获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服饰设计奖”、湘西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苗绣题材电影《嫁衣》。
“我们与一些同仁联合组建了影视公司,并且制度化了,决定每年都要拍摄一个影视片,今年拍摄的《银心》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了。年长月久后,我们将有一系列影像资料,对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都有着很大价值。”龙文玉说到。
不忘初心,也有恒心。
二十年来,山江苗族博物馆见证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山江博物馆先后被评定为“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湖南省科普基地”、“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殊荣。2020年,经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专家评审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22年,在全国最受欢迎的小众博物馆TOP10榜单中,排名第五。
山江苗族博物馆。
和龙馆长交谈的过程,他始终如孩童般纯真赤诚。无论是建馆前期筹备,还是建馆后的不断探索前进,龙文玉对自己一生所爱的民族文化传播事业始终乐此不疲。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兴致勃勃地谈着未来的规划,他说,“我们已经拟定好了一个十年规划,并且每年都有具体实施的内容。”
当问及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有什么想说的时候,龙文玉将能感谢的人都感谢了一遍,他说,“一个人,一个家庭要办好一个博物馆是不容易的,还是靠各级领导,靠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我希望博物馆不仅能看到苗族的历史,更能够看到苗族的未来。”
龙文玉全家福。
龙文玉还搓着手,略带羞涩地补充道:“从我个人讲,我就希望到儿子这一辈的时候,博物馆能成为国家二级馆,到了孙辈无论如何要办成国家一级馆。”正如龙文玉所说,在他的影响下,自己的儿孙辈或是从事民族文化研究,或是担任博物馆总经理职务,或是参加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他们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担起博物馆承前启后的工作。
来源:凤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凤凰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奕
本文为凤凰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