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文海老师到学生家里家访。
麻文海老师与学生谈心。
调到中心完小后,麻文海每周放学后依然有护送学生走一段路的习惯。
在孩子的眼中,他是一起上下学、一起学习的好伙伴;在村民的眼中,他是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好教师;在同事眼里,他是爱岗敬业、勤恳钻研的好榜样。执教20年,他一直默默坚守在最艰苦的乡村教学岗位上,用爱心、用无私、用执着,为乡村孩子点灯、引路。他就是凤凰县麻冲学区教师麻文海。
向下扎根 向阳生长
2003年,麻文海从衡阳师范学院毕业。2004年,他参加凤凰县教师招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同年9月被安排到教师紧缺的两林学区任教。
开学前一天,学校雇着“专车”,以最大的热诚来接麻文海和一同分配的另一位老师。破旧的农用车,一路颠簸,载着他们行驶在与天相接的蜿蜒山路上,带着满身“烟尘”,他们来到了两林学区的板当小学。说是小学,却又少了些小学的热闹,一幢楼房,四间教室,四个年级,四位教师,一百来名学生。麻文海在这一所小小的山村小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板当地处偏远,地势高,距离两林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距离腊尔山镇约12公里。交通不便,一天只有一班过路的客运汽车,生活所需物资要逢乡里赶集才能补充。赶不上班车是常事,物资都是自己肩扛手提回来的,每次买的东西都很有限。
最难挨的是冬天。2004年冬天,也是麻文海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学生离校后,他们就遇上了连续大雪,道路被封,无法回家;学校储备的食物已经告罄,液化气、煤炭,能烧火的东西都没有了,在校的三位教师只好冒着大雪去腊尔山镇买东西。大风、大雪,大部分路面都结了厚厚一层冰,他和另外两位老师清早出发,一路走一路跌,快半夜才返回到校。
“以前可能无法真切感受到挨饿受冻,那一次真的懂了,挨着饿、受着冻,还要扛着买来的东西,扎实……我也深刻体会到村民们和学生的不容易。”麻文海回忆说。此后,他暗暗下定决心,只要自己在板当一天,就尽职尽责教好学生,让板当学生自信成长,让板当校园充满欢声笑语。
麻文海以校为家,与学生为伴,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教学上。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家访,他将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一个外乡人,离家远了,每天不多安排点事做会空虚,空虚是无价值的浪费,我只有将心与力全部投入教学,才对得起这份事业,才对得起我的青春时光。”
只有热爱,才能做得更好。麻文海出生农村,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他深知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农村教育也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以至于无论他在哪个学校教书,他都安心、敬业、钻研、进取。
2011年,麻文海因家里老人需要照顾,从两林从调回了距离凤凰县麻冲乡高通村老家两公里多的茶坪教学点。茶坪教学点只有不到40个学生,他是那里唯一的教师。刚去茶坪时,“操场”杂草丛生,教室里因暑期村民暂借存放水泥,地面积灰近两厘米厚,办公室被当作临时住宿的地方,里面铺有10多厘米高的稻草,到处乱糟糟的,一切都与“学校”这两个字不相匹配。
学校可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脏乱不堪怎么能行?麻文海一声不吭,默默扶起东倒西歪的木板,拭去桌上的厚灰,清扫房檐下的蜘蛛网,仔细地清理、修补破败的墙皮,一个人忙活了大半天。不知是哪个学生看到了满头大汗的他,自发叫上一群伙伴来到学校,一起拔草、修整操场……经过两天的奋斗,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班级标语、图书角、黑板报……也在他的努力下,日渐丰富起来。除此之外,他还自掏腰包制作和购买了不少活动器材,把学校打造成了温馨的港湾,快乐的天地。
护航上学路 4000公里的陪伴相送
在麻冲茶坪教学点的6年,麻文海一如既往热爱工作,用心用情呵护学生,主动帮助困难学生家庭解决困难。龙丽是茶坪教学点的一名一年级学生,她的家虽然是在茶坪村,但却是离教学点最远的一户,离学校约2公里,所在的村组上只有她一人在茶坪读书。父母外出打工,剩下她与年迈的奶奶相依相靠。奶奶腿脚不便,无法一天走四趟送她上下学。龙丽年纪太小,单独上下学太危险,奶奶也不放心,但又没有好的办法。得知此事后,麻文海走访了龙丽家,主动承担起送龙丽回家的任务,帮助龙丽家庭缓解压力。每天早上,龙丽奶奶负责送一趟,下午放学麻文海负责送一趟。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龙丽放学回家的路上都不再孤单,一路上,麻文海还会和龙丽一起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谈论一天的同学趣事,他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2个学期40周200天800公里的陪伴相送,是麻文海对学生无尽的关爱。回家虽已近天黑,但他却温暖了需要他的学生。
2017年,茶坪教学点由于学生减少,学校被整合到扭仁村,麻文海又主动申请到离家两公里的扭仁教学点。家有一辆摩托车,本可以骑着去上班,但他却没被派上用场。麻文海所居住的村子有很多孩子都是去扭仁教学点读书的,每天都是步行去上课,孩子们上学走的是崎岖山路,因担心他们的安危,他索性决定每天集合孩子们,陪他们一起步行上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迟到,而且可以安全将学生带回家,并利用上下学时间进行“大辅导”。家里人为此没少念叨他有车不坐,但他仍然陪着学生,4年800天3200公里,一步一个脚印往返在求学的路上。
麻文海心里总是装着每个学生,把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他常常辅导学生做题,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在办公室和孩子们聊天;关心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理发、补衣……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他因材施教,经常去学生家里家访。
村民们谈起麻文海,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老师顶好!关心学生,吃得苦,真的扎实在教书,值得敬佩!”
以校为家 爱岗敬业做表率
2021年,麻文海被调往麻冲完小,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麻冲完小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离家住宿,需要老师时时注意,麻文海就住进了学校。
面对第一次住宿,四年级的学生不免兴奋、吵闹,尤其是男生。每天查寝,他都会比其他老师走得晚些,寝室熄灯后,他还悄悄蹲守在寝室外,直到学生们熟睡,每次再回房间至少是晚上10点。
当了寄宿生的班主任,就又肩负了一份父母的责任。每天都有为孩子们操不完的心 。有天晚上,麻文海查完寝,刚回到宿舍后不久,学生跑来说麻林杰同学发烧了。麻文海立即回到寝室查看,经过对麻林杰的体温监测,其体温达到了39度,他二话不说,背起麻林杰就往卫生院跑。随后,他又立即拨打家长的电话告知,家长人在外地,一时无法赶回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家。他一边安抚家长,一边答应家长帮忙把孩子送回家。他跑前忙后,交钱、取药,在体温得到控制后,便按家长的请求,开车把孩子送回了家里,那天晚上忙完回来,已经是后半夜了。
学校的教学工作、安全工作、少年宫工作都是由麻文海分管。平常,他不是在教室上课、批改作业,就是在办公室备课、整理资料,休息的时候,也是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查看。寝室哪个门锁坏了,一定是他最先发现;学校的哪个地方存在安全隐患,他自己能动手修的,就直接先修好;有哪个任务需要立刻完成,他总是第一时间调度、并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哪个地方有垃圾,你会看见他拿起扫帚在清扫……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同事,他总是始终如一、以身作则、热忱奉献、无怨无悔。”说起麻文海,多年的好友滕树国老师对他夸赞不已,并表示大家时刻以他为学习榜样。
孜孜不倦 不断汲取新能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在麻文海这里不够用;“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是家常便饭。
自2021年来到麻冲完小后,麻文海发现年轻教师们上课,课堂气氛活跃,设计的活动有趣,有很多新颖之处,课堂很受学生喜欢。他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年轻人请教,放学后又拿着他们的教学设计、课件分析和学习。他还常和经验更丰富的老师探讨教育管理方法,旁听他们的课。示范课、送教课,他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他的听课笔记每一页总是记录得密密麻麻,圈圈点点,认真标注着这个点自己做得不好,那个点可以用新方法。
麻文海的办公桌上,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各种教育知识素养和提高管理技巧的书籍。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老是拿自己过去学的知识给学生讲,要跟上时代。”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线上学习,看党史党课,听教育理论,学习优质课。正因为那股认真学习的劲儿,让他积累了扎实的学识,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在班级管理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偏远山村里,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就像一盏灯,能够点亮山里孩子的希望,照亮山里孩子前行的路,帮助他们奔赴美好的未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麻文海一直秉持教育初心与信仰,坚守在最需要他的乡村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光发热,带领着苗乡大山里的孩子追光筑梦。
来源:县教体局
编辑:黄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