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芬芳九月 教师礼赞丨用无边师爱浇灌教育之花 让每一株幼苗都茁壮成长——凤凰县文昌阁小学教师吴杰芝演绎爱的教育

图片23.png

吴杰芝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爬山活动的留影

图片24.png

病症未痊愈吴杰芝老师迫不及待回到工作岗位

图片25.png

吴杰芝老师课余时间进课堂为学生讲解错题

在凤凰古城百年名校文昌阁小学里,吴杰芝虽然只是一名入党时间不长的年轻党员,但却是无数平凡教育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从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她始终坚守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孩子的无边师爱,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描绘着一幅又一幅生机盎然的蓝图。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自创特色教学技巧,让每个学生都能闪闪发光。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是多年来深深烙印在吴杰芝心中的教育理念。

在吴杰芝的抽屉里,存放着几十本厚厚的笔记本,本子里,记录的是数百名学生的详细档案。这些档案记录的不是出生年月,也不是身高体重,而是每一名学生的天资、才能、兴趣、心理、志向等等。

每个周末,吴杰芝都会坚持对每位学生不同“指标”变化,不厌其烦地进行逐个分析总结,并用不同颜色笔标记调节“指标”合理值的最优方案。在这当中,标记最多的是一位名叫小凯(化名)的学生。

小凯因病造成智力不及正常孩子,内向自卑,许多老师对其手足无措。但吴杰芝没有放弃,她通过长时间细致观察,最终决定以小凯体能体育方面的优势和兴趣为突破口,特意用篮球计分、对战顺序排列等形式,来帮助小凯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效果非常显著。在班会活动、课堂上及课余活动中,吴杰芝循序渐进式地有意给予小凯肯定与鼓励,引导其他同学关注小凯的优点,帮助小凯逐渐从抗拒变为主动,并融入和同学们的交往中。慢慢的,小凯的性格也从内向自卑转向了开朗自信。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成长和塑造自我的路上都需要培养优秀的习惯以奠定坚实基础。在培育习惯养成上,吴杰芝也有一套自创方法。她从学生实际、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通过梳理生活、行为、学习、思维四个方面的习惯,制作班级习惯对照表,规范学生言谈举止,形成制度,纳入常规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受吴杰芝潜移默化的影响,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她所带过的每届班级都是优秀班级,学生品学兼优,成绩合格率、优秀率始终位列全县前列。很多教师也都争相向她学习,成为她传帮带的对象。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学生始终是她放不下的牵挂。

师德如山,山临风雨而不改;师爱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2018年的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吴杰芝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嘴唇缝了30多针。就在医生刚为她做完嘴唇缝合手术不久,她担心的不是自己的伤情,而是那40多个毕业班学生的功课。她含着泪珠,对第一时间来探望她的校长微弱地说:“请校长一定要安排一个负责的老师去代课,不要放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我拆线了马上返岗。”

满身伤痕,却不顾疼痛,心里想的还是学生。住院期间,吴杰芝始终没有落下教学工作,通过微信联系各科老师和家长,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对于少数不听劝的学生,吴杰芝甚至写了满满一页纸的劝学信,担忧的泪水浸染了纸张,晕开的笔墨饱含殷殷的师生情。

伤情稍有好转,吴杰芝便坚持在医院的病床上为年级组选题出模拟试卷。听说学校有几位老师请了产假,学校教师安排很紧张,便几次打电话给学校领导:“我能下地了,可以拄着拐杖来学校上课了,请学校安排岗位!”

寒冬腊月,吴杰芝不顾学校劝阻,满头大汗拄着双拐返校。浸湿的纱布,一瘸一拐的双脚变成她新的战斗武器,不仅在鼓励着自己,也在鼓励着即将毕业的学生。刚出院不久的她,依然和往常一样事无巨细的忙碌着,不断记录学生状态,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出题出试卷,和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

学校特许吴杰芝可以坐着讲课,但她始终坚持挺直腰杆站在讲台上。“教师就必须对得起这份职责,不能因为自己不方便,就不严格要求自己。站在讲台上,就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她那笔直的身体宛若青松,一年四季屹立不倒,坚持为学生守住最后一班岗!

2023年3月,吴杰芝因患腮腺囊肿,医生要求必须马上手术治疗。从进入医院那刻起,她心里始终放不下学校的学生和那些课程,在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吴杰芝便躺不住了,一遍遍问医生:“大夫我可以出院了吗?”

虽然医生建议,刚做完手术要多静养,学校也给她放了病假,但吴杰芝还是在手术后的第三天,又回到了讲台上,回到了学生的身边。因上课需要讲话,缝合的伤口发炎了,又再次清理创面缝合,但她一直坚持在岗位上,没请一天假。老师的坚持,学生们都看在了眼里,课堂出奇地安静,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比以前更足了。

积善成德,勇于担当,成就最美逆行者,竭力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008年,吴杰芝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便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小芳(化名)。据了解,小芳的父母都是农民,家中有三个孩子,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面临辍学,从她进入初中开始,吴杰芝就从每月1000多工资中拿出两百元资助小芳上学,直到初中毕业。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她一次次地联系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给他们讲述小城里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故事和困境,终于成功为文昌阁小学特困生小红(化名)同学获得一次性资助10000元。虽然这些还远远不够,但吴杰芝老师表示:她会继续努力,将这一份爱一直传播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家庭,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希望大家都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育需要阳光,教育更需要阳光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的学生,吴杰芝认为,只有阳光的教师才能温暖这群特殊孩子的心。

2021年,班里有一名单亲家庭儿童小张(化名),原本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可在四年级的时候,吴杰芝发现她上课时总是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下课活动时也变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语,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吴杰芝多次找小张交流,对方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面对这种情况,吴杰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多次联系其母亲询问情况,得知由于小张父母在一年前离异了,小张由母亲抚养,但母亲又与继父重新组建家庭并怀孕,小张母亲便让其在亲戚家留宿,这让小张内心十分惶恐不安,满满的委屈充斥着小张幼小的心里,导致性格巨变,学习一落千丈。

在了解小张心里症结后,吴杰芝便多次到其母亲租住房里家访,试图说服其母亲及继父克服困难,履行责任,给予小张更多的关爱和守护。课余时间,她经常和小张聊天,说贴心话,补习之前落下的功课;无数个中午,吴杰芝和小张总是形影不离。因为压力,睡眠很浅的小张也在她温柔的歌声中渐渐进入甜蜜的梦乡。

经多次家访后,小张的母亲及继父仍然改变不大,小张也继续在小姨家寄宿。在这一筹莫展之时,吴杰芝始终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各种打听,找到了小张的亲属。在她的不断游说下,最终得到了各位亲属的全力支持与帮助,小张的母亲也充分意识到了对孩子关爱的亏欠。为及时补救,她们将小张接回到了身边,重新肩负起了父母的责任,从此小张不再像之前一样郁郁寡欢,慢慢又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

2022年11月,受全国疫情反弹影响,凤凰县疫情形势空前严峻,城区学校停课,师生居家。在这人人自危的情形下,吴杰芝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下,率先报名参与了抗疫一线工作,一直坚持至全城解封。在全县抗疫表彰工作中,荣获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最美逆行者”荣誉。

团结友善,乐于助人,是同事们的好战友,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善助人者给人以团结的力量。把集体看得大一点,把个人看得小一点;把责任看得重一点,把利益看得轻一点;把别人看得高一点,把自己看得低一点。”这是吴杰芝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修身养德、行为处事的信条。

在同事们眼里,吴杰芝是一个使人感到温暖的人,和她相处特别舒服。她做事总是“尽力而为”,只要向她请教,她总是倾囊相授。多年来,在工作之余,她常常主动帮助年纪大的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软硬件操作问题,为他们修改课件,与他们交流分享题库资料。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在她的帮助下,多名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教学骨干、教学能手。

一直以来,吴杰芝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不忘初心、拼搏进取,成绩显著,深受领导的肯定,同事、家长及学生的赞许和爱戴。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作为一名奋战在教育工作一线的共产党员,吴杰芝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点燃红烛事业,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孜孜不倦地追求,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她用爱心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风采。

来源:县教体局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