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双人鼓表演
凤凰新闻网10月18日讯(通讯员 吴汉军 严慧芳)苗族是一个崇尚艺术的少数民族,因此苗疆文化气息浓厚,苗家儿女能歌善舞,其中苗鼓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据史书记载“苗族主要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苗族先民以捕鱼打猎为生,涿鹿之后生存环境动荡不安,历经多次南迁,所处生活环境恶劣”,因山中野兽出没频繁,苗族先人通过敲打竹木、挖空树桩,蒙上兽皮敲击发出震动的方式来驱赶野兽,提振士气,由此而产生了早期形式的苗鼓。
在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儿女将苗族“歌”“舞”“乐”进行有机融合,将数千年来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辛勤劳作和生活气息都浓缩在小小的苗鼓里。因此苗鼓的敲击节奏里蕴含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坚韧、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成为湘西千里苗疆的文化符号。
苗家姑娘们进行苗族迎宾鼓表演
苗鼓表演是一种纯粹的打击乐演奏。表演形式多样,从表演方式上可分为:拳鼓与搥鼓;从鼓舞者的性别上可分为:女子鼓舞、男子鼓舞、男女合鼓舞;从形式和人数上可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三人鼓舞、四人鼓舞、多人鼓舞、群体鼓舞等多种形式;从鼓的放置可分为:“立鼓”“平鼓”“斜鼓”;从敲击节奏上可分为:二四拍和四四拍,尤其在击鼓中,伴奏贯穿全程,鼓手协调双手的快慢交替来调整节奏,苗鼓有两大特色,一是“敲边鼓”,二是“跳鼓”,敲边鼓用于稳定节奏,起到指挥鼓点的作用;跳鼓,顾名思义一边打鼓一边跳舞,非思维敏捷,身手矫健者而不能为之。
据腊尔山镇忍务村苗鼓师傅吴求生介绍:“苗鼓的敲击节律和舞姿形态是从日常劳作、健身武术、宗教仪式、模仿动物形态创作而来,是苗族群众“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的物化体现。代表作品主要有《尤裔鼓》《憾山鼓》《湘拳鼓》《八合鼓》《猴儿鼓》等。”
苗家姑娘迎宾鼓排练
如今苗鼓已经深入苗族群众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繁荣,逢重大祭祀和节庆活动,苗鼓是不可少的重要项目,如:正月初三后,各个苗寨便开始“接龙会”的准备工作,准备迎接闹龙活动,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布台设宴,邀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欢庆;夜晚苗寨人架起篝火,打苗鼓、唱苗歌、诵苗诗、话家常,热闹非凡。
在嫁娶、迎宾客、庆丰收等重大活动中苗家主人会设立“拦路鼓”“迎宾鼓”““拦门鼓””“跳鼓”等对客人表示欢迎,抒发喜悦的心情,增进客主情谊。苗疆儿女正是这样以美妙的旋律,婀娜的舞姿勾勒出“神秘苗乡——红苗故里——腊尔山台地”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美好画卷。
来源:腊尔山镇
作者:吴汉军 严慧芳
编辑: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