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腊尔山台地文化之窗》第五期:苗家“拜重阳”

在《易经》中九为数之极,又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数相重,故称为重阳。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习俗主要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在腊尔山镇台地,重阳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苗族同胞们都会回家走亲,与父母共度传统佳节,俗称“拜重阳”,这一习俗既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亲人的关爱、父母的感恩和祖先的敬仰,也寄托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冀。

文化起源,苗族重阳节回家走亲的习俗在迁徙和战争中萌芽。苗族历史上共经历过5次大迁徙,大量苗民在迁徙中流离失所,最终在深山老林里安了家,苗族群众深感自己的家园来之不易,因此都倍加珍惜。苗族群众认为,苗族血脉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离不开女方娘家的恩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女儿女婿都要去娘家走亲拜恩,久而久之,苗族群众便有了“拜重阳”的文化习俗。

1.jpg

苗族人民五次迁徙大致路线图。

节日习俗,关于苗族“拜重阳”习俗,《红苗风俗》(吴曦云著)中有载:“苗族的重阳节远比中秋隆重,他们要用新米酿甜酒、做糍粑,还要打豆腐、杀鸡鸭庆贺秋收结束。重阳节过后妇女要带着甜酒糍粑回娘家住几天,一来休息,二来同娘家人谈谈收成与明年的打算。”《凤凰苗族传统节日》(刘莎著)同样有载:“重阳节,时间在农历九月九,苗语叫“qangx yangd[ʨhɑŋ44ʑɑŋ44]”,系汉语“重阳”的译音。届时,出嫁的女儿会买鸡买鸭看望老人,当天,人们打糍粑、杀鸡杀鸭、置办很多好吃的东西,还会给小朋友买节日礼物。”已经嫁出去的妇女会早早地准备好了丰盛的食物,包括鸭子、糍粑、腊肉、酒等,为回家走亲做好准备。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离娘家较远的苗民,会捏好糯米饭团,作为路上的主食,沿着蜿蜒的山路,长途跋涉,回到娘家,表达即将回到娘家和父母团聚的激动之情。

2.jpg

苗族人民跋山涉水回娘家“拜重阳”。

习俗变迁,随着苗区群众逐渐汉化,苗族重阳节的习俗也有了变化。据老苗民所述,以前过重阳,家家户户都会杀鸭子,打重阳粑,吃重阳宴。外嫁的女儿和女婿都会提着两只鸭子回家走亲。但现在苗寨劳动力对外输出严重,人口大量流失,苗族青少年逐渐汉化,导致节日氛围不复从前,重阳节打重阳粑的活动也就慢慢减少了。走亲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回不来的年轻人只能发红包给老人,以表孝心。走亲的礼物也逐渐丰富起来,除了必备的两只鸭子,还会带上酒、糖、鸡、猪肉等作为拜礼。

3.jpg

女儿女婿走亲回家扬手道别告慰娘家人。

节日信仰,苗族人民相信,重阳是一个可以带来幸福和长寿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回家走亲,聚在一起分享美食,交流感情,相互祝福。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了苗族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苗族人“拜重阳”的习俗,是外嫁子女对娘家的一种“反哺”,是始终牢记“父母之恩大于天”的一种孝道,苗族人民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深刻诠释了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感恩父母为先的思想,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夫妻两家人和双方亲戚之间的情感交流。

苗族“拜重阳”不仅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家人团聚,更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行为,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提供了积极力量。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更要将这份思念娘家、孝敬父母的情怀传承下去,保护好我们苗族特有的“拜重阳”文化习俗。

撰 稿:肖仁杰  刘征

调 研:吴金兵  石屹  严慧芳

资料提供:龙建杰

来源:腊尔山镇

作者:肖仁杰 刘征

编辑:黄玉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