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顾名思义就是用银金属加工打制的一种装饰品。在腊尔山台地苗族群众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没有文字流转,苗族群众对于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仅靠祖辈们口口相传,关于苗族银饰记录的文献属凤毛麟角,后人根据苗族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编撰整理而成的《苗族古歌》虽然有对金银等贵金属进入苗族群众生活的记录,但由于没有历史断带,故而具体年代不可考;据宋.朱辅撰写的《溪蛮丛笑》书“出山银”部分记载:“西溪连接靖州境内,出产铅,以中有银,银体差黑,未经坯销,名出山银”,可见在宋代银已在苗区中流通;另据明.成化年间沈瓒初编的《五溪蛮图志》中记录:湘西苗族“男女皆戴银耳环,尺围大”,可见明代银作为装饰品在湘西地区已经流行,据此可以推断银作为装饰品在腊尔山台地苗区流行至少有500年历史。
节庆活动中佩戴银饰,笑靥如花的苗家孩童。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伏羲、九黎部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5次大迁徙,而分散到世界各地,故而有“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之说,漂泊不定的生存环境让苗族文字没有发展起来,缺乏文字载体的苗族祖先习惯以音乐、美术、宗教仪式等形式记录自身的历史记忆、图腾崇拜与生活方式,苗族银饰就是其中之一,主要体现是银饰种类和纹样多样性,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因此学术界也称苗族银饰是穿戴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婚庆中的苗家伴娘。
据腊尔山镇苗族银饰第6代传人吴文峰介绍:“苗族银饰在不同的苗族支系,样式和象征寓意不尽相同,我们腊尔山台地红苗一支的银饰从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两件乃至多件饰品组合成,每件饰品都通过精心设计,把格调、韵味、情趣、审美意识融为一体,其中以头饰、颈饰、肩饰和胸饰最为华美也最具代表性。
头饰凤冠样图。
头饰:有银凤冠、银花帽、银簪花、银发髻、梳山、空心花罩、银耳环、银梳等多种装饰品,银凤冠和银花帽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有龙头凤尾之美称。
颈饰银项圈售卖摊。
颈饰:主要是银项圈。银项圈的式样有轮圈、扁圈、盘圈和根圈等几种,其中以轮圈、扁圈为最常见之饰品。制作一根银轮圈,需要花纯银一斤二两,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少则戴一根,多则可达三根、五根或者更多,不过只能戴单数,不能戴双数,是银饰中最重的组件。
肩饰和胸饰样图。
肩饰和胸饰:主要有银披肩、银牌、银链、银铃、银小件饰品,如牙扦、银大刀、银剑、银钩、银弓、银针筒等组成;手、脚、腰部位主要有银手钏、银手镯、银戒指、银钻花腰链、脚环等”各饰件做工精细、银光闪闪,着盛装的苗家姑娘能给人以“环佩叮当 溢彩流光”之美,让人好不赏心悦目。
蝴蝶图案的银饰挂件。
有物必有饰纹,有纹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苗族银饰也是如此,花纹多种多样,以蝴蝶、凤、龙、鱼、貔貅等最为常见。据吴文峰介绍“腊尔山、两林、禾库等腊尔山台地的苗族群众认为蝴蝶是人、神、虫、兽的共同母亲,银饰的蝴蝶图案饱含苗族人对先祖‘蝴蝶妈妈’的崇拜之情;凤代表苗家美丽能干的女性,尤其是频繁的迁徙让苗族先人认为女性对家族繁衍和兴旺至关重要,将其放在仅次于蝴蝶妈妈之后,其地位超过龙,体现了苗族家庭中女性的重要地位;与汉族不同,苗族的龙则代表有能力的男性,体现着苗族先祖对力量的崇拜;另外,鱼以多卵著称,象征超强的繁殖能力,代表苗族对族群繁衍的祈求...”。腊尔山台地的主流苗族银饰像这样的具有象征寓意的饰件就多达120种。因此说苗族银饰是苗族群众宗教信仰物化的体现,是苗族历史的“无字史书”正是恰如其分。
苗家银童帽样图。
在腊尔山台地有句谚语:“无银无花,不成姑娘”。如今银饰已经渗透到苗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腊尔山台地苗族群众的信仰中,银代表着正义和财富,父母会为刚出生的孩子准备银饰三件套——银手镯、长命锁、银童帽以消灾辟邪;在迎接贵客、赴宴等重要场合苗家妇女必着银饰盛装打扮表示是对客主的尊敬;逢婚庆喜事新郎一方必须给女方赠送一顶凤冠,一副手镯,一条胸链,两个项圈,一副耳环做为聘礼,此时宾客以凤冠的大小、重量,还有其他银饰品的多少来衡量男方家底殷实与否;老人去世要手握金银,口含朱砂入殓镇压邪祟靠近,殷实的家庭还会用逝者随身银饰做陪葬,现较为少见;逢重大节庆日苗家妇女着银饰盛装参加庆祝,展示家庭财富与实力。
着盛装的单身苗家单身姑娘。
另外男青年“赶边边场”(苗族男女青年结识恋爱对象的主要方式)通过女性所穿戴银饰的饰件来辨别其是否有婚配,头饰以凤和铃铛为主则代表未婚配,可以大胆追求,来神秘苗乡——红苗故里,凤凰县腊尔山台地“赶边边场”的你,别搞错对象哦...
撰稿:吴汉军 吴金兵 石丹丹
调研:唐尧鑫 石屹 余伍星 吴林虎 王慧玲
摄影:石丹丹 吴汉军
来源:腊尔山镇
编辑:黄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