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谨防“材料里的形式主义”

凤凰新闻网11月13日讯(通讯员 吴一超)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手少、任务重、事务杂,而撰写报送各种材料,导致基层干部本该集中时间和精力用在惠民生、谋治理、办实事、求发展上,却被“材料里的形式主义”绊住了脚,迫使一些基层干部把心思放在如何应付检查、如何编造材料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为人民服务上。

“材料中的形式主义”是一种不良风气。材料是党政机关推动工作、了解实情、总结经验得失的载体,基层向上级部门报送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多头重复要材料、突击检查要材料、以材料论功绩、事无巨细要材料、以要材料代替检查工作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则加重了基层负担,不得不让一些基层干部“白加黑”“5加2”。而材料过多,敷衍应付就在所难免,基层不得不闭门造车、凑数造“料”,甚至移花接木、弄虚作假,产生了大量“注水材料”“材料里的形式主义”让写的人累、看的人苦。

“材料中的形式主义”是一项顽瘴痼疾。文风背后是作风。“注水材料”折射出的是务虚之风,把大半精力气力用在文字工作上,不去脚踏实地干实事,最后“人来一座宝库,人走一筐废纸”,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再者,材料是党政机关推动工作、了解实情、总结经验得失的载体,不能取缔,因为一份好的材料对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是不能过于依赖。“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上级部门要避免将听汇报、看材料作为核心考核方式,而要多走一走、问一问,多下沉到基层看现场、问群众,同时科学设置督查检查考核时间、频次、方式等,少些层层陪同、少听汇报、少看材料,一竿子插到底,把试卷带到田间地头,把答卷写到群众心坎上,那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反馈。

材料中的形式主义”,是一种老生常谈的“老毛病”。它表现在基层,其根子在机关,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主管单位和部门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工作干没干,材料说了算”“政绩好不好,材料厚度看”材料本是体现工作成绩的一种方式,但一些基层干部个人政绩观错位,陷入“材料出政绩”的怪圈。然而,“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政绩是在日常工作中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并不是在材料中写出来的。许多同志为了完成任务,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直接从网上下载,稍作修改便为己所用,“用某一部门指导另一单位”的笑话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连单位名称和领导姓名都没修改。这种不良风气如不加以纠正,对单位建设、对党的事业将贻害无穷。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不得随意向基层要数据材料”,上级部门要体谅基层干部的忙碌和辛苦,少要材料、多出主意;要到基层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挤干“材料政绩”的水分,坚持以实绩为导向抓工作、促落实,让干部摆脱“文牍主义”的窠臼、跳脱“材料政绩”的束缚,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为民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用过硬的工作作风创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人民认可的实绩,作为工作材料的生动素材,以扎实的作风改进文风。

来源:县委组织部

作者:吴一超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