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惕“让鱼攀树”式责任下沉

凤凰新闻网7月25日讯(通讯员   吴刚华)今年以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机制持续发力,基层干部负担得到一定缓解,但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职能部门专业职责下沉的新情况。一些基层干部被异化为“全能型办事员”,被迫承接只有专业部门才能完成的,超出本身能力范畴的专业事务。让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就像“让鱼攀树”“令鹰泅水”,事情看似办了实际效果只能打问号。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官僚主义催生的形式主义新变种,反映出基层治理中专业资源与治理需求的结构性错配,亟须引起高度警惕。

“让鱼攀树”式责任下移基层病根在于,权责体系的失衡和治理层级的功能错位。部分职能部门将“属地管理”原则曲解为“属地负责”,简单以行政命令将专业职责打包下卸,导致出现“专业的人不干事,干事的人不专业”的怪象。基层编制资源有限,往往几名工作人员,却要面对数十项专业事项,基层在专业事务面前始终处于“能力洼地”的被动局面,想为但无能为力。治理考核机制存在异化,在考核指标设置中过于注重结果导向,忽视基层承接能力,职能部门为规避责任不断下压任务,基层为完成考核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专业活”,形成治理链条的恶性循环。

非专业力量承担专业工作的治理模式,导致基层既无法发挥“一线触角”的治理优势,也让专业部门脱离实践丧失了问题感知能力,对基层治理体系产生了系统性损耗,破坏了基层治理生态。专业事务无条件下移,基层资源“投入与产出”将严重失衡,以基层环保执法为例,由于缺乏水质检测设备与环境评估资质,基层干部对企业排污监管只能停留在“肉眼观察”层面,无法获取科学数据支撑,致使问题发现滞后、处置效果打折扣,耗费大量资源却难以触及问题本质。在公信力层面,专业能力欠缺必然引发群众对治理权威性的质疑。如,当基层干部在食品安全抽检中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数据失真,或在违建认定中因政策解读偏差引发纠纷等,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干部的能力不足,更是整个治理体系的专业性缺失。责任转嫁还将损害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面对专业事务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基层干部要么陷入“畏难情绪”消极应付,要么为达标搞“表面文章”,既违背基层减负的初衷,更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蔓延,使基层“越减越重”。

破解“让鱼攀树”式事务下沉困境,关键要厘清不同治理层级之间的权责边界,以“权责法定”为原则,建立基层权责清单和专业事务下沉负面清单,明确职能部门专业事项层级管辖标准,严禁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名义随意下放专业职责。要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配套机制,对确需基层协助的专业事务,由上级部门同步下放执法权限、配备专业设备、提供经费保障,从根本上杜绝“责任空心化”现象。要构建科学治理考核体系,将“专业事务承接合理性”纳入部门考核指标,对违规下放任务的职能部门严肃问责,建立基层对上级部门的反向评价机制,让基层在任务承接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要强化基层专业能力建设,通过“编制资源倾斜+跨层级专业协同合作”双轮驱动,在乡镇街道设立专业岗位,通过定向招录、专项培训提升基层干部专业素养。推动专业职能部门与基层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通过技术指导、联合执法、跟班学习等方式,提升基层在专业事务上的协同能力,形成“专业部门主导、基层协助配合”的良性治理格局。唯如此,才能让基层回归核心职能,释放基层治理活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

来源:凤凰县委组织部

作者:吴刚华

编辑:黄文渊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