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身边的好法官丨苗岭山下“喜哥”法官——记凤凰法院执行局局长唐新喜

图片1.jpg

凤凰新闻网10月23日讯(通讯员 田红芳)唐新喜 凤凰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四级高级法官、带领团队获全省法院“执源治理、执行规范、执行公开”三个年重点工作突出集体。

在凤凰古城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有一位法官被同事和群众亲切唤作“喜哥”——他就是凤凰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唐新喜。

以“冲锋在前”的担当,做正义的“急先锋”

面对难题敢扛、遇到硬仗敢上,是唐新喜刻在骨子里的担当。2025年,凤凰古城“五一”旅游旺季将至,核心景区一间旅拍店却成了“堵点”:被执行人熊某以“疫情影响”为由拖欠租金,拒不腾房,不仅让申请人的胜诉权益得不到保障,更可能损害古城对外形象。此时,没人敢打包票“能快速稳妥解决”,但唐新喜一句“我带队去”,扛起这份压力。

图片2.jpg

带领执行干警整队出发

行动当天,他既是“指挥员”,也是 “战斗员”。指挥法警拉起警戒带疏导游客,避免景区秩序混乱;手把手教年轻干警分类打包物品,反复叮嘱“衣服和饰品分开装,每一样都要登记,不能少了东西”。4个小时里,他没喝过一口水,汗水浸湿了制服,却始终保持着沉稳的节奏。当房屋顺利交付给申请人时,对方激动得哽咽:“要是再拖下去,今年就完了!” 唐新喜只是笑着说:“这是我该扛的责任。”

图片3.jpg

叮嘱年轻干警规范清点物品

正是这份“不避难、不推诿”的担当,让他带领执行局从落后跃入全省先进行列,捧回了全省法院“执源治理、执行规范、执行公开”三个年重点工作突出集体的奖牌。年轻干警说:“有喜哥在,我们就知道‘天塌不了’,因为他永远会站在最前面。”

以“懂俗知民”的共情,做苗乡的 “解结人”

“法官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要懂百姓的理、说百姓的话”,这是唐新喜常说的话,也是他处理苗乡纠纷的核心准则——用共情打通法理与民俗的“隔阂”。

图片4.jpg

在两家相邻的土地上实地勘察

小军与龙婶的堡坎纠纷,曾让两户邻居闹到动手。小军要修冲垮的堡坎保安全,龙婶怕占了自家院坝毁了厕所,谁也不肯让。

接到案子后,唐新喜没急着下结论,而是先做了两件事:一是找村支书了解苗寨“邻里和为贵”的老规矩,二是跟着寨老学了几句劝和的苗语。随后,他带着“苗岭矛盾调解团”,七次翻山越岭往苗寨跑。前六次,要么是两家吵得不可开交,要么是龙婶闭门不见,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知道,苗家人重“情分”,也重“面子”,硬来只会适得其反。

图片5.jpg

火塘边调解

第七次,他把调解搬到了龙婶家的火塘边。火光映着他的脸,他先用苗语念叨:“共修一道坎,同护九代人,咱们苗家祖辈传的,不就是互相帮衬嘛!”接着拿起火钳在地上画图,一边算安全账,一边算邻里账。“这样修,既护了你家墙,又保了他家安全,还能把院坝捋整齐,多划算!”

正是这份“懂你难处、知你顾虑”的共情,让龙婶紧绷的脸终于松弛,两家各让一尺。后来小军送锦旗时说:“喜哥不是来‘断官司’的,是来帮我们‘过日子’的。”

以“为民兜底”的温情,做百姓的“暖心人”

“执行不是冷冰冰的‘追款’,要看见数字背后的‘人’”,这是唐新喜的执行哲学,也是他最动人的品质——在法理的边界里,留足温情的空间。

图片6.jpg

杨某青夫妇领取司法救助款

杨某青夫妇的案子,让他更坚定了这份信念。老两口老年丧子,法院判决儿媳向某环将部分赔偿款支付给老两口。但唐新喜在执行时发现,向某环患有癫痫无法工作,三个孩子也都有病,赔偿款早花在了治病和生活上,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一边是丧子之痛、等着钱养老的老人,一边是走投无路的孤儿寡母,执行陷入僵局。接下来的一个月,唐新喜成了“奔走的陀螺”,一边向上级法院申请司法救助,一边跑民政部门协调帮扶政策。最终,4万元司法救助金送到了杨某青夫妇手里。老人接过钱时红了眼:“喜哥,你帮我们撑起了后半辈子啊!”

他却只是说:“这是法院该给百姓的‘兜底’,不能让你们赢了官司却寒了心。”

图片7.jpg

常年奋战在执行一线

31年司法路,16年执行情。唐新喜的品质,藏在他为执行跑破的鞋子里,藏在他火塘边劝和的话语里,藏在他为百姓奔波的汗水里。他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担当、共情、温情”,把“法官”两个字,活成了苗岭百姓心中最踏实的依靠——他是“喜哥”,是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事的好法官,是用一生坚守,把“司法为民”刻进骨子里的践行者,更是照亮基层司法路的点灯人。

来源:县人民法院

作者:田红芳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