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边城到凤凰

  不久前,去凤凰县城处理私人事务,一个人在小城弄堂巷道里闲逛,身边一群群游人挤得我无法与他们并行,只得随意钻入一条冷清些的巷道,两旁民房依旧变成了一色的商铺,逗留在门店前的背景与热情得有些夸张的招呼间,让人已很难再产生些更多的想法。

  “欢迎您来到沈从文故居,下雨路滑,请您小心台阶。”

  在一拐角处两位身着大红苗服的女子,站于一民居前热情得招呼。女子背后的房子与这条巷道跟这座小城里的任意一处房子并无别样,灰砖黑瓦木门加上一道小小的院墙,如不是红衣苗女及门上那块铜牌刻意提醒,我想,作为一个外来路人是不会把一代大师与这样一间有些破旧的房子联系到一起的。

  凤凰,一个不大的小城。沈从文,生于这座小城;在未曾出名之前,我想也应该就像没出名的凤凰城一样,算不得是什么响当当的人物,或许至多是一个有些风花雪月情调,能写些心语小言的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不大的一座小城与这样一个有些风花雪月情调,能写些心语小言的小人物却在日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智,引来无数寻情探景的骚客、墨人,他们在这方小小城池中品着沈老的文字,在古旧的吊脚楼与街巷里寻找各自心中的梦影。

  记得在许多许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沈老的故事时,并不是关于他本人的。那时,我在湘西的另一个小镇———边城,我的故土。一个夏夜时分,在河码头歇凉,听那些拢在一起的老头少妇摆龙门阵,说及一个叫翠翠的女子。那时我还不懂世事,只是当故事听罢了。随着年龄与对外界事务求知欲的增长,在那个依河而成的码头边听到更多更细的关于那个叫翠翠女子的故事,我时常向那些说故事的人问询:“谁是翠翠?她家住在什么地方?你们老说她,可我怎么从没见过她?” 不管我怎么问,那些说故事的人都是那般轻轻一笑,并不理会我的问询。等学会识字看书后,在一本书里第一次读到码头摆龙门阵里那个叫翠翠女子的故事,第一次知道了这个让人神往的翠翠,是住在另一个依河而成的小镇里,一位沈姓男人写下的故事里。

  那个男人,生在湘西长在湘西,他写下第的一个字,抹下的第一道墨迹应该都与湘西这方水土有着深深的纠结。当他不再满足于那方小小城池所带给他的冲击与养分时,他开始一点点地向外猎取更多的东西。从小小的凤凰到小小的边城;从清澈的沱江到凶险的沅水;从老屋里的男人到船上的女子;从山野的湘西到多样色调的都市,他一点点地步向他所追捕的目标。一样的湘西山水,一样的乡土风情,同是吊脚楼里的火堂,同是点燃夜路的火把,在他北上的一路行程里,我们只能从他所留下诸多不一样的文字记录里,与他一起回忆那些历练中的过往云烟。从湘西到北平;从不晓世事的毛头小子到为了生计入伍混日的军人;从世家子弟到一代文学宗师,这一路的心路历程可又有谁能体会与熟知?他用他的手,他的笔,他的心;他用他的眼,他的情,他的故土记录着这一路的风尘,多样色调的外界给予了他什么?山野的湘西勾起了他的什么?已成大师的他却悄然离去,留下那一枚枚轻盈,沉重,野性的文字让后人慢慢地品味。

  在一个冬夜里,我回到边城,在河岸边的吊脚楼里,听一位老者讲述着这座小镇的来往,席间我向老者求证从文大师是否真的在这里留下些什么?尽管我知道文字只是一种情怀的表达,它有着特殊的环境与场景,与作者自己的感知、思想有着某种不可断续的关联,是现实与理想的一种综合载体,但我依然希待着能在民间流传的乡音里捕捉到关于那些文字所隐含的情怀。

  随着火堂里烟火的升起与熄灭,半晌,老者才慢慢地说出一段发生在码头与渡船边的旧事。时间也记不具体,只记得在一个午时,一位穿着军服的沈姓年轻人神色慌张地从远处直跑到老渡口,面对一河的江水急躁却又无助,不时回头向身后探望,汗水直冒。此景让岸边一位名叫翠翠的船女看见,但见船女跳上一只渔船,并招手让那年轻军人过去,待那军人钻入水下,她随手扯下几张渔网挂在船舷,并借着几只渔鹰做掩护,将那青年藏于船下。她麻利地做完这一切,然后就赤脚坐在船间玩水。不多时便看着一群气势汹汹的人赶到码头,并寻找着什么,引来码头一阵骚乱。事情过后,那沈姓军人便在船女家居住了一段日子。

  湘西的美在于它的野,在于它的纯朴。从来没谁去刻意地打扮它,也从没有人去刻意地破坏它,它就在岁月的长河里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老去与重生,在时光的轮回里一次又一次让风雨浸湿着它的身体与魂魄。

  记得第一次专程去凤凰沈老故居,怀着一份对大师的追思,怀着一份对沈老那些文章的探求。当我独自一人在那几间房子里进出,抚摸着那些木门木窗,望着窗外的天井,坐在中堂那张吱呀作响的靠椅之中,看着斑驳的墙体挡住了一空的艳阳。院内不时有妇人与小孩进出,他们在老师的房前做着一些关于生计的活路,在与老师一窗之隔的天井里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日子,几个顽皮的小孩围着进出的妇人与天井中的那口水缸追赶嬉闹着。看着眼前的场景,回头目视着一屋的清凉,不经意,手臂碰触到圆桌上的留声机,金属的触针滑落到黑胶片上,一道音符从桌面飘然而起,那是老师曾经最为喜听的乐章。在那久违的曲调中,院里妇人洗晒衣被,小孩哭泣嬉笑,平静中且透着几许冷清的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步调里。就如当年的老师听着喜爱的乐章,在这座小院里过着他笔下的生活,与他的家人为了生计发生着种种冲击,在这灰砖黑瓦、木门木窗的院落里看着他的湘西,想着他内心的世界。此时,院内的场景是否留有老师当年的影子?眼前的物像可否在若干年后再生出另一个如老师样的人物?

  从边城到凤凰,从山野的湘西到风云四起的北京;从当年的顽童到一代文学大师,从故土的乡亲乡情到关于汉代服饰的论证,老师一路留下的是故事背后的文字。在这些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的空间里,老师一如他笔下的翠翠,在湘西之野的渡口与你做着时空与心灵的守候。

作者:向洪宾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