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基固本在一线 精准施策兴乡村——基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

凤凰新闻网4月18日讯(通讯员 龙磐)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在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治理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取得阶段性进步、实质性成果。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乱象,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立下“军令状”,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要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用途管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要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及抗灾减灾能力。要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产能建设为根本、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守规模性返贫底线,通过“三员三网”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重点关注巩固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制定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要紧紧围绕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等方面,聚焦监测帮扶、乡村建设、资金使用、问题整改等重点,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摆在心头,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积极主动、强化担当,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鼓励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乡土资源、打造乡土品牌、培育特色产业链,打造“一镇一特”品牌矩阵。要加强人才队伍选拔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及技术指导力度,因地制宜、优化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强化驻村帮扶效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工作队要尽锐出战,明确职责、压实责任、挺膺担当,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及与群众沟通办事能力。后盾单位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主动积极调研村情、解决实际困难,全力做好驻村帮扶保障工作。要充分发挥帮扶联系人作用,按要求开展“六查六看”帮扶走访、制定落实帮扶措施、宣传政策等,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及满意度。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滞后或造成不良影响的集体或个人严肃追责。

坚持生态优先方针。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大力开展美丽湘西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推进污水治理、绿化亮化工程,持续开展“四治三种一创”。要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配齐生态环保要素,保障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系统提升环境违法成本标准,强化全链条监管执法效能。针对重大生态环境损害行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刑事处罚并行的终身追责制度,通过司法衔接和信用惩戒构建多维约束体系,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制度从文本规范向治理效能的刚性转化,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屏障。

营造文化振兴氛围。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媒体及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神活动宣传新政策、新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立志愿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专项整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基层党建,选优配强村干部,加大党员培训、交流力度,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厚植为民情怀,充分发挥党组织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核心引领作用,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凝聚到乡村治理中来,切实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来源:落潮井镇

作者:龙磐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 影像凤凰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