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菖蒲塘村实践”看乡村振兴

凤凰新闻网10月22日讯(通讯员 唐金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发展要素等都有差异,各地农村发展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仍然任重道远。

凤凰县菖蒲塘村地处武陵山片区深处,曾是典型干旱贫困村,全村710户3035人。村民靠种水稻、红薯、玉米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视察,提出“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重要指示。该村通过水果立村、科技兴村、人才强村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全村现发展产业面积80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34861元,成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笔者认为,菖蒲塘村实践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意义,可以供广大农村尤其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坚持党建引领,能人带动,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凝聚农民,协调各方,确保政策落地,引领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牵引作用。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加强农村年轻党员培养,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和带头人队伍,把有文化、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吸纳进村级班子队伍中,充实队伍力量、激活基层活力,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车头牵引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为改变贫穷,以王安全为代表的村党员、主干带头走出村子,跑浙江、福建、海南等地考察市场,学习技术,引种水果,一步步把该村引到发展水果产业的道路。如今的村级领导班子又积极带领村民发展水果加工、农旅,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要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村振兴尤其产业振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探索,要科学规划,不能盲目推进,要充分发挥大户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带动发展,避免大家缺经验、走弯路。菖蒲塘村成功实践,就印证这一点,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该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村支两委的车头牵引,更不乏丁清清、田春、田儒兵等大户能人的示范引领,他们将自家果园当母本园,率先引种、试种、品改,获得成功,再免费赠送村民苗木,手把手传授大家技术,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三要发挥党小组互助作用。党小组上连支部、下连党员群众,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前沿阵地”,通过建立党小组,将党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菖蒲塘村围绕产业发展,创造性成立旅游服务、产业技术服务、柚子产业、猕猴桃产业4个党小组,率先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全村形成党委领导、支部带动、能人带头、党小组互助、村民积极参与的发展格局。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与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深入考察,充分调研,既尊重市场规律,也要立足长远谋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并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曾经的菖蒲塘村,山多、地少、水缺、路烂,不适宜种传统水稻,却适合种植对水资源要求相对低的果树,在充分考察水果市场后,该村确立把发展壮大水果产业作为全村发展方向,并率先引种水果。如今的菖蒲塘村,经过四十年发展,已从昔日的贫穷土家苗寨变成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全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二要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农业产业发展也要突破传统模式,发挥科技力量,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菖蒲塘村始终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创新发展理念,先后引种蜜橘、椪柑、蜜柚、猕猴桃等,推动果树更新换代、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发展育苗、嫁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村现育育苗产业面积850亩,年产值2700万元;女子嫁接队从最初16人扩至250人,通过对外提供嫁接技术服务,年创收入1000万元,实现从过去卖水果到卖水果、卖苗木、卖技术、卖精深加工品的精彩蝶变。三要大力培育农村人才。乡村振兴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需要人去推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振兴。要创新人才引入机制渠道,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乡村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就业、本土在外大学生回乡发展。要下力气培育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锻造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人才、电商人才、服务人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菖蒲塘村通过与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共建专家工作站、猕猴桃科技小院,推动产业技术攻关、绿色发展,通过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全村现有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州县级科技示范户270户,拥有中级农技师职称21人,初级农技师职称48人,人才驱动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坚持需求导向,开拓市场,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市场需求接轨,主动对接市场,占据市场,打开销路。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电商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是当下最便捷的消费渠道。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农村电商人才,组建农民直播团队,把农具变道具、田间变直播间,培养农民主播、带货网红,让农村“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品”。近年来,菖蒲塘村成功培育50余名年轻人从事电商行业,他们通过网络收购本村及周边水果苗木卖到全国各地,年创收入800多万元,成为该村的一张“名片”。二要探索实施村企联建。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有助于带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和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有条件地方可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农旅公司合作共建形式,帮助公司把基地建在村里,对当地农产品实行保底收购,再利用公司仓储物流和生产链进行精深加工,卖到全国市场、走进大宗超市,既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又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菖蒲塘村通过与周生堂公司合作,每年带动本村及周边猕猴桃水果销售900多万斤,并利用公司生产线加工成猕猴桃果脯、果汁,打开市场销量。三要能人领头闯市场。农产品需要市场,市场同样需要优质的农产品,需要我们主动去跑、去找,市场都是人“闯”出来的。要充分发挥大户能人作用,激发他们领头跑市场、对接市场,到市场上宣销本村产品,联系外地客商、商贩、大宗超市,打开市场销路。近年来,菖蒲塘村涌现出了王邦喜、田洪明、杨会、田茂华等一批“市场领头人”,他们通过闯市场掌握了资源,农忙时在家打理果园,丰收时就大量收购本村及周边水果苗木售给各地客商、户,每年带动村里及周边销售水果1600多万斤、苗木1000多万株,带动农民增收近3000万元。

坚持辐射带动,协同发展,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乡村振兴不是独唱,是广大农村大合唱。不仅要产业兴旺,生态、文明、治理也要同步推进,协同发展。一要开展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支部带头,党员示范,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各类功能型党小组和志愿服务队形式,让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能人助弱者,传授技术、指导经验,相互融入,互帮互助,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大格局。菖蒲塘村通过建立102个互助小组和4个产业党小组、9支志愿服务队,实现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各方面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女子嫁接队更是成为享誉全国的“科技名片”。二要协同推进共同发展。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能简单地线性推进,要做好生态、文明、治理与发展的统筹兼顾、协同发展。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农村基层治理,以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铸魂塑形,以良好生态、有效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菖蒲塘村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成功探索拆除一批、整治一批、打造一批、盘活一批等“四个一批”人居环境整治模式,让边角废料变盆景、村寨变景观、闲置石头房变村集体创收产业。创新实践的“五大五小”基层治理模式等等,都已成为全国典型和各地考察学习的样本。三要辐射带动区域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示范村在产业发展、科技应用、人才资源和发展经验等方面综合优势,积极带动周边村镇协同发展,通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共建示范基地等模式,辐射带动区域、周边村寨共同发展。近年来,菖蒲塘村通过建设乡村振兴和美共富示范片和“同心科创”和美共富示范基地,逐步构建起以本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大坪、瓦厂、椿木坪、漾水坨、林寨等周边村寨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示范片区、基地建设,辐射村都有了当家致富产业,人均增收超3000元。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成效愈加凸显。

来源:菖蒲塘党校教育基地服务中心

作者:唐金生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