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车间”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楼上安居 楼下乐业 苗乡“幸福车间”让日子有奔头

凤凰融媒11月22日讯(记者 肖昕翔 侯一帆)在凤凰县禾库镇红安社区,凤凰县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与苗族妇女的欢声笑语每日交织。这家企业2022年落户,以文旅融合打开全球销路,用“就业帮扶举措与托育服务保障”双重赋能,吸纳社区劳动力,让“出门即进厂、送娃即上班”的民生愿景成为现实,为搬迁群众铺就了一条安居更乐业的幸福之路。

Still1121_00090.jpg

凤凰县禾库镇红安社区是湖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安置区,有932户脱贫户。曾经,这里的留守妇女们面临着两难选择:外出务工就不能照护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又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就业难成为困扰社区妇女同胞的“心头事”。2022年,凤凰县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的落户,企业投资近1500万元,一口气建起4个标准化生产车间,量身打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精准对接社区劳动力需求。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Still1121_00086.jpg

针对大部分求职者是零基础的家庭主妇的情况,公司推出“订单式”技能培训,邀请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学,从裁剪、缝制到质检,整套流程耐心指导,最快三天就能上岗。企业深知“带娃难”是阻碍妇女就业的最大障碍,特意投入资金打造免费幼儿托管中心和自习室。彩色的滑梯、崭新的绘本、温馨的休息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有了安全快乐的去处。妈妈们则能在隔壁工作台前安心飞针走线。

乡村车间工人吴梨花:“在这里上班,早上可以顺便送小孩上学,接着就能来车间工作,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特别好。既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自己也能赚钱。”

Still1121_00097.jpg

“零门槛入职、手把手教学+就近托育配套”的组合拳,让车间成为社区妇女的“就业宝地”。如今,车间里400多名脱贫户员工中,八成以上是女性,她们从围着家庭转的主妇,变身成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公司实行“底薪+计件”的薪酬模式,多劳多得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不少熟练工月收入能达到五六千元,不比外出务工少。

Still1121_00091.jpg

稳定的收入、便利的工作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者返乡。曾经远赴广东、浙江打工的村民,得知家门口有这样的好工作,便纷纷返乡就业。既能赚钱养家,又能陪伴孩子成长、照顾年迈父母,这种“两全其美”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团圆。

Still1121_00105.jpg

在保障就业的同时,企业还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让这份“家门口的幸福”更长久。公司积极对接国际市场,承接了多个知名品牌的代工订单,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企业深挖苗族文化底蕴,将苗绣、蜡染等民族元素融入手袋设计,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借助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拓宽销路,让小小的手袋成为传递苗族文化的载体,也让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凤凰县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忠明介绍,公司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发展,长期用工保持800人以上,其中300多人为搬迁扶贫户。公司还免费办理幼儿托管所,让所有上班员工的孩子免费托管工资,采取保底计件制,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安心上班,公司还将加大研发,开拓更多的新兴国际市场,争取拿到更多订单,保障农民工稳定就业。

Still1121_00107.jpg

一针一线缝出幸福生活,一言一行彰显企业担当。像凤凰县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乡村车间这种“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正是企业与群众双向奔赴的温暖成果,它不仅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也为各地破解搬迁安置区就业难题,提供了兼具温度与实效的宝贵经验。

来源:凤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昕翔 侯一帆

编辑:周奕

本文链接:https://www.fhxww.cn/content/646955/65/1544880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