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新闻网11月20日讯(通讯员 吴东林 罗畅 王怡婧)今年以来,凤凰县吉信镇塘寨村在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帮扶下锚定生态资源禀赋、精谋产业发展蓝图,聚力培育30亩高山紫薯特色产业,借线上线下联动之势,搭产销对接畅通之桥,让深山里的“小紫薯”变成了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曙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连日来,塘寨村高山紫薯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10 余名村民手持锄头,俯身深耕、轻刨细挖,一个个表皮莹润、饱满紧实的紫薯便从沃土中探出头来。清新的泥土芬芳裹挟着紫薯的清甜气息弥漫田间,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缓缓铺展。
塘寨村地处高山苗寨,平均海拔较高,山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且土壤肥沃富含矿物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紫薯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我们村的紫薯得益于高山气候,积累的糖分和营养物质特别丰富,花青素含量高,蒸熟后口感软糯绵密,甜而不腻,深受消费者喜爱!”村党支部书记吴学义拿起刚采收的紫薯介绍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如今这幅丰收盛景的背后,是塘寨村曾经“产业弱、发展难”的困境。此前,塘寨村缺乏支柱性产业,村民们大多零散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不仅产量不稳定,销路更是狭窄。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活力严重不足,村集体经济更是常年处于薄弱状态。
转机始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定点帮扶,2025年5月帮扶工作队进驻后,没有急于“拍脑袋”定方案,而是先沉下身子走遍全村的山头田地,摸清村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为了找准发展方向,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多次召开产业发展会议,组织村民代表大会,把话筒递给村民,让大家畅所欲言谈想法、提建议。
“村里的山地适合种根茎类作物”“要是能有稳定的销路,我们就敢扩大种植”……村民们的一个个“金点子”,成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经过反复研讨,大家最终凝聚发展共识,立足高山地理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同步打通产销链路,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牛鼻子’。我们不能满足于‘守摊子’,必须要有‘闯路子’的魄力。今天大家提出的‘金点子’,就是我们下一步行动的‘金钥匙’。”塘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瞿彦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为塘寨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结合村里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紫薯因耐储存、易种植、产量高、口感好的优势,成为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该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积极整合30亩山地建成紫薯种植基地,形成“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村民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
产业要发展,销路是关键。为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工作队充分发挥后盾单位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对接吉信镇电商基地,签订农产品线上销售合作协议,将紫薯搬进“云端集市”,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向全国市场;另一方面积极促成塘寨村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农校对接”意向,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为紫薯打开销路,构建起“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渠道直供”的双向销售体系。同时,工作队还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入户,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指导,优化种植技术,提升紫薯品质,并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让塘寨高山紫薯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如今的塘寨村,紫薯产业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致富产业”,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显著增强。今年以来,塘寨村紫薯产量可观,亩产达3000斤,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销售额稳步攀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突破12万元。曾经的“空壳村”如今充满发展活力,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干事创业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从产业零散到规模发展,从销路狭窄到产销畅通,从集体经济薄弱到收入稳步增长,塘寨村在高山紫薯的种植中,走出了一条“线下丰收,线上增收”的产业振兴“薯”光大道。
“紫薯产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更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增长点。”瞿彦剑表示,下一步,塘寨村将继续深耕紫薯产业,以“一村一品”为指引,在品种改良、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开发紫薯干、紫薯粉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高山紫薯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的“常青树”。
来源:凤凰县吉信镇
作者:吴东林 罗畅 王怡婧
编辑:黄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