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谨防“标签”失真

凤凰新闻网9月26日讯(通讯员 蒋文杰)“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冰箱式干部”等称谓,在干部群众间相继引发热议。然而,在褒贬不一的评论声中,应冷静下来,理性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对干部群体频繁地“起名”与标签归类,是否会在无形中打击其成长动力、漠视其干事热情?事实上,许多“标签”源于未窥全貌的片面观察后的定论,不仅难以客观反映干部工作的全貌与实际付出,更会挫伤其干事热情、消解其担当作为的信心。

“标签”失真就是客观评价的本位缺失,是对干部干事创业“泼冷水”的消极行为,根源在于部分“起名式干部”日常未承担具体实务,脱离基层一线、缺乏实践历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判;更有甚者,为博眼球、蹭热度,刻意炮制标新立异的“标签”。归根结底,这些行为不过是源于个人主观偏见的虚妄之举,缺乏实际调研。

过度“标签化”的风气,消解的是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侵蚀的是群众的支持信任、损害的是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对于广大干部而言,被贴上何种片面“标签”,都会心生顾虑、倍感委屈。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甘之如饴、不计得失,付出难被看见、未被认可,被“标签”所束缚。这种“付出与评价失衡、压力与鼓励错位”的困境,会不断消磨干部的拼劲与闯劲,甚至催生“既被片面认定,又难以改变刻板印象,不如躺平避责”的错误心态。不少干部由曾经“埋头苦干不抱怨”的实干者,渐变成“满腹牢骚不作为”的懈怠者,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标签化”的消解下不断流失。过度“标签化”还会干扰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客观认知,那种“润雨细无声”的日常付出,极易被“标签”的片面印象所掩盖,群众难以真切感知到服务的实效,进而对背负“标签”的干部产生信任裂痕。当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打了折扣,在各项工作推进中,难免会形成“干部费力推、群众不理解”的隔阂。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恰恰在干部的失落和群众的误解中不断消耗殆尽。想要破解困局的关键,就是让评价回归客观,褪去偏见,摒弃片面化、刻板化的评判思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干部的付出与成效,以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各项工作的复杂性,才能重新点燃干部干事的热情,赢回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从根本上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筑牢公信力的根基。

以客观破认知偏差,用“标签”树立正向导向。干部身上的“标签”,理应是对其工作表现、作风特质的客观总结和精准画像,而非主观臆断的批评符号或攻击利器。一旦“标签”脱离客观中立的轨道,沦为相互攻讦的工具,会引发无休止的对立与内耗,分散干事的精力、破坏团队氛围,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既不利于干部成长,更有损事业发展,得不偿失。要善用“标签”的正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团结同事、推动事业发展的良性效能。要始终坚信,激励机制越完善、正向激励越充分,干部干事创业的动能就越强劲、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就越高涨,进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更足的拼劲、更强的闯劲。

以真实驱虚假信息,用“标签”筑牢信任根基。各种“标签”的出现,都不乏有虚假捏造的成分,有的贴合实际,客观反映了干部履职状态与社会评价;有的却沦为博人眼球的“噱头”,通过凭空编造、刻意抹黑制造新舆论。这不仅将被标签者推向舆论险境,也让编造者难以置身事外,因为虚假“标签”带来的信任危机终将反噬整个社会的评论环境。社会向来包容理性,容得下各种真实的批评和指正;却也难容忍背离真相的造谣和抹黑。这就需要大家擦亮双眼,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主动抵制和遏制虚假“标签”的传播,共同维护真实客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舆论环境,为干部干事创业筑牢信任根基。

以可行提实践效能,用“标签”强化激励作用。当下社会“内卷”盛行,年轻干部承载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随叫随到”“加班常态化”已成为不少人的真实写照,“喝茶看报”式干部早已成为历史。重压之下,不妨多点鼓励,少点贬低,多点包容,少点苛责,善用“标签”的引导价值,让不行变可行,避免让其成为束缚干部手脚、阻碍干部成长的“绊脚石”。通过完善能力评估和跟踪问效机制,正向、精准地给予评价,传递认可与支持,为干部注入干事动力,让“标签”真正成为助力干部担当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垫脚石”。

来源:县委组织部

作者:蒋文杰

编辑:龙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凤凰概览
  • 凤凰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艺频道
  • 凤凰政务
  • 专题专栏
  • 新闻中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凤凰新闻网首页